今日清明。
清明的风,总是轻柔又湿润,像是从岁月深处吹来的回信,捎来三种花的讯息,也轻轻翻开尘封的思念。
风起时,桐花最先绽放。紫白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微风拂过时花瓣轻轻颤动,就像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再过几日,淡黄的的麦花点缀在青绿色的麦田里,而后转瞬便归于麦浪深处。它的花期极短,就像是一瞬即逝的念头,提醒着我们记忆中那些模糊的身影,也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
最后,柳花开了。古人折柳相送寄托离别的伤感,而今日,漫天飞舞的柳絮,或许正是某些思念的具象,它们轻轻地飘来,又悄悄地飘走,却始终未曾真正离开。
在这样一个桐花、麦花、柳花各自绽放的日子里,让我们借着这些花信,去理解清明的意义。
古人借桐叶题诗、以桐木制琴,将思念寄托其中,而今天,我们或许已不常抚琴,但清明时节,我们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过往的人、事、情感对话。
墓前的一炷香,轻烟袅袅,将思念送往天边;老相册里定格的笑容,让我们与泛黄的记忆相望;手中折下的一枝柳,那瞬间的凝视已足够让思念生根。
或许,思念的方式已经改变,但那份深藏于心的情感未曾消散。
清明的风依旧吹拂,桐花仍在风中飘落,琴音虽远,却未曾断绝。而我们,在这风起的时节,与回忆温柔重逢。
《逸周书》载:“清明之日……又五日,虹始见。” 也就是说,清明时节雨后最易见到彩虹。
这体现着气象的变化,也隐喻着所有的悲伤最终都会被时光抚平,化作天边的一抹光亮。
清明,是一次回望,也是一次前行。
我们回望,是为了不忘;我们前行,是为了珍惜。
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人,或许已化作春风中的桐花、田野里的麦花、柳枝上的轻絮,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
思念无声,却在每一个春日与我们重逢。让我们将这份思念安放,让记忆生生不息。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