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坛常青树谷峰先生于在家中离世,享年94岁。这位在邵氏片场摸爬滚打半个世纪的黄金配角,用三百余部影视作品构筑起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记忆。"他走得很安详,就像平时睡午觉那样",前来处理后事的亲属向媒体透露,发现时书桌上还摊着未读完的《明报周刊》。
从京剧武生到邵氏台柱1931年生于上海的谷峰,本名陈思文。少年时期在上海戏剧学校接受系统京剧训练,工武净行当,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武侠片中利落的身手打下根基。1965年加入邵氏时,香港电影正经历从戏曲片向新派武侠片的转型,34岁的他凭借扎实的戏曲功底,很快在张彻、李翰祥等大导演作品中崭露头角。
在1972年《马永贞》中,他塑造的码头帮主谭四爷既狠辣又重义气,与陈观泰的对手戏成为武侠片经典。该角色让业界注意到这位"恶人专业户"的层次感——"谭四爷掏枪前总要摸三下怀表,这个细节设计让黑帮头目有了温度",影评人石琪曾如此评价。双金马背后的演技哲学1982年《武松》中的西门庆让他首获金马奖,次年《待罪的女孩》中扭曲的父亲形象实现连庄。
这在配角演员中堪称奇迹,但谷峰始终保持清醒:"奖杯是导演把好角色交到我手里,就像厨师得了条好鱼,总不能把功劳全算在厨艺上。"与当下流量明星截然不同,他坚持"戏比天大"的原则。拍摄《九品芝麻官》时,为呈现常昆中风后的真实状态,连续两周观察医院病患,甚至自费请神经科医生指导面部控制。
这种较真精神,让周星驰在片场尊称他为"教授"。千面配角的艺术人生除却为人熟知的《鹿鼎记》海大富、《宝贝计划》中风烛残年的父亲,他在文艺片领域同样建树颇丰。1987年《胭脂扣》里那个抽着旱烟的老鸨,仅用三场戏就勾勒出欢场浮沉;1993年《新不了情》中摆馄饨摊的退伍老兵,与刘青云对饮那场戏被尔冬升称为"教科书级的即兴表演"。
特别值得铭记的是2012年参演学生微电影《感觉更好》。当时82岁高龄的他,连续三天搭乘地铁往返片场,分文未取却坚持参与剧本讨论。"电影是集体艺术,没有大小之分",这句话后来被镌刻在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的纪念墙上。
独居老人的光影人生谷峰晚年居住在北角的老式唐楼,三十平米的空间堆满剧本和影碟。每周三雷打不动去油麻地电影院看早场,这个习惯保持到2024年秋。社区茶餐厅老板回忆:"他总坐角落那个位子,有次发现《追龙》里自己出镜三分钟的镜头被剪,还笑说省得看自己皱纹。"
关于终身未育的选择,他在2010年《明报》访谈中淡然回应:"我们这代演员,戏里已经活过几百种人生。现实里简简单单,对大家都好。"这种超然态度,恰似他在《天若有情》中饰演的黑帮元老——身在江湖却始终清醒。
永不落幕的配角传奇当年轻演员抱怨"戏红人不红"时,谷峰用六十年职业生涯证明:真正的表演艺术从不在意站位次序。从黑白胶片到数码时代,他跨越的不只是技术变革,更是整个华语影视产业的沧桑巨变。如今,香港油麻地戏院保留着他1998年《南海十三郎》的戏服,袖口磨损处依稀可见当年排练留下的汗渍。
这位见证香港电影兴衰的活化石,最终选择在清明前夕悄然离场。正如他生前最爱的那句京剧念白:"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谷峰用毕生演绎诠释着:好演员永远活在角色的生命里。
他的钱应该是用完了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