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身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经凭借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讲述,红极一时,成为大众熟知的文化名人。然而,近年来围绕她的争议却从未间断。就从她文章“欣然此生 不言蹉跎——泣悼表姐赵欣然”的开头“我的欣然表姐走了,走在已已蛇年正月十五之前”来看,似乎就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

从基本的文字表述层面,“已已蛇年”应该是笔误,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乙巳蛇年”。作为一名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这样的文字错误实在不该出现。研究古典文学的北师大教授,难道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天干地支纪年法不知道还是笔误?总之我觉得不可原谅。
在大众的认知中,文学院教授应当有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文字上的差错容易让人对其专业素养产生质疑。这不仅反映出个人在写作时的粗心大意,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作为教授的学术形象。
从文化传承与教授职责的角度来看,文学院教授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任务,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确使用和书写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于丹教授在文章开头出现这样的错误,让人不得不思考她对于文化传承的态度是否足够严肃认真。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教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一个小小的文字错误,也可能误导一些读者,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多的人,进而影响文化传承的准确性。

回顾于丹教授的过往经历,她曾经凭借对《论语》《庄子》等经典的讲解,让传统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她的讲解风格娓娓道来,富有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名气的增大,她也逐渐陷入了一些争议之中。有人认为她的讲解过于注重形式和鸡汤式的表达,而缺乏对经典的深入学术研究;在商业利益的影响下,她的一些行为也被质疑背离了学者应有的纯粹和严谨。
这次文章开头的错误,或许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她在文化传播和自身形象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授,在享受公众给予的尊重和关注的同时,更应该以身作则,保持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的文字表达中,都要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大众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更好地履行教授的职责,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丹教授出现这样的错误,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提醒。希望她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以更加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重新赢得大众对她作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的认可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