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衡会战:40余万中国将士鏖战3个月,折损1/4|不屈百年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5-02-14 14:14:41

人民日报曾刊文,要把抗战精神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策划了《不屈百年》系列文章,本文为第50期。若您也感兴趣,烦请点击一下“关注”。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44年6月的湖南,炎热的夏天里,长衡会战爆发。这场持久战,虽然以中国军队的惨烈损失为结局,却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一块铁骨铮铮的“招牌”。

四十余万中国将士,背负着国家的重托,面对敌人的重兵压境,在这场足足持续了三个月的战争中,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还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坚韧与英勇。

日本方面,虽有绝对的兵力与装备优势,但同样面对着空前的抵抗与挑战。在那三个月的战斗中,敌我双方并不是唯一的焦点,背后深藏着的“人性”与“意志”之争,才是这场战役的真实内核。

真枪实弹,命悬一线

1944年6月18日,长沙这座古老的城市成了火海与硝烟的代名词。日军在飞机和重炮的支援下,开始猛烈进攻,天上轰鸣的战机和地面震动的炮火几乎让人无法站立。

长沙守军,尤其是第四军的士兵,死死守住了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虽然局势已趋于绝望,但中国将士的血气和决心像铁一样铸就了城市的防线。

这一天,第四军指挥官廖耀湘的指挥显得至关重要。廖耀湘原是国民政府军队中的一名老将,他的英勇指挥和坚定决心,成为了这场恶战的核心。

廖耀湘带领着他的部队顽强抵抗,但他们的装备和兵力远不及日军。面对日军投下的毒气弹、强大的重炮火力,廖耀湘指挥部队采取了市区巷战,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优势。

日军的进攻猖獗,长沙的失守似乎只是一场时间问题。6月18日,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日军逐步完成了对长沙的包围,毒气、重炮、战机,三重打击让这座城市几乎变得人迹罕至。尽管如此,守城的第四军依然在日军的重重围困下英勇抵抗。

面对日军的重兵压境,廖耀湘下令撤退,指挥队伍撤往湘乡和永丰,长沙遗憾失守。但这场抵抗,激烈且不屈,极大打击了日军士气,也为后续的防线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战斗看似已结束,但它为后来的衡阳会战铺平了道路。

在这场血战中,几乎每一个中国士兵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却也带给了日军强烈的震慑。他们发现,这并非是一场可以轻松取胜的战争,中国的抵抗力,比想象中要坚韧得多。

打不死的将军,打不垮的士兵

随着长沙的失守,日军便毫不留情地将战火延烧至衡阳。此时的衡阳,已经被日军包围,外部的敌军四面而来,从空中到地面,从长枪到毒气,一切都像是要将这座城市彻底抹去。但无论局势如何恶劣,守卫这座城市的第十军却没有选择放弃。

衡阳外围的战斗,不是简单的攻城,而是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成了生死战场。

第十军士兵在弹药即将耗尽、补给线被切断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了下来。他们深入日军后方,进行游击战,牵制敌人,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每一次与日军的交火,都充满了极限的危险——火力不敌、装备落后、敌人越来越强大,但中国士兵的坚守依然没有动摇。

战斗异常惨烈,伤亡数字一天天攀升。日军的四个师团在火力优势下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制高点,然而第十军依然死守,每一轮攻防都拼尽全力。虽然伤亡惨重,但中国守军依然坚信“只要我方还能打,就绝不投降”。

尤其是在7月5日的战斗中,第十军的一个精锐营,在激烈的反击中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拖住了日军的主力进攻。尽管战斗激烈,但中国守军没有选择放弃。

此时,方先觉的指挥依旧坚决,他亲自带领部队通过战地指挥所,与下属将领沟通并协同战斗。每一次的攻防转换,他都亲临前线,鼓舞士气。虽然物资和援军迟迟未能到达,但方先觉没有选择放弃。

7月初,日军的围困已经渐渐压垮了第十军,战线日益后退。敌军每前进一步,中国士兵就以更加顽强的姿态迎击他们。

日军的兵力虽然庞大,但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进攻的步伐反而变得迟缓。每一个街头巷尾,似乎都充满着死神的气息。

然而,8月8日,第十军军长方先觉战至弹尽粮绝,以1万多兵力守10万敌军一个多月,最终下令投降,衡阳宣告失陷。

尽管如此,这场长达两个月的生死较量已经让日军深刻认识到中国军队的韧性,衡阳并非那么容易被吞噬。日军虽然占领了城市,但中国的抗战精神却已经在这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数万人倒下,一人挺起

长衡会战,历时三个月,战斗异常惨烈,直到8月8日才终于以中国军队的投降宣告结束。根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的统计,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伤亡9万多人,近1/4,日军伤亡6.6万多人。

它不仅是中国与侵华日军之间一场震惊世界的战斗,更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当我们回顾这场战役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名参战的士兵都是这场史诗级抗争的一部分。他们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远远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

尽管最终长沙、衡阳失陷,但中国军队并未因为这场惨烈的失败而丧失斗志,反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念。此时,虽然前方依旧充满艰险,但中国军队的顽强不屈已深深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全民族心中难以磨灭的痛与荣耀。

每一次的战斗,都是生死的决斗,而每一次的抗争,都是对希望的坚持。长衡会战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阵亡的将士,更多的是他们在极度困境中的英勇与坚韧。他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武器优势,而是全民族的未来与生死存亡。

这场战役在历史上无声地讲述着一个道理:虽然牺牲惨重,但胜利的希望总是在一点一滴的坚持中,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最终改变命运的轨迹。

参考资料

长衡会战 - 百科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 2025-02-14 19:54

    胡编乱造第四军的指挥官是廖耀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