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晓雯
正所谓三爬六坐八翻九立,学会走路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阶段,不少家长都夸赞自家的孩子早早迈出了稳健的步伐,有的孩子却很晚都没学会走路,这让许多家长焦虑不已。特别是在这个拼娃的时代,家长们难免会担心:孩子走路晚是不是意味着智商有问题?就让杏妈来告诉你。
首先要明确的是,孩子走路的早晚和智商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孩子的性格在其中起着不小的作用。性格外向大胆的孩子,往往在学走路时充满勇气,哪怕摔了跤,也毫不畏惧,继续勇往直前。而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一旦在学走路时跌倒,可能就会心生恐惧,不敢再尝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推迟了学会走路的时间。
孩子的成长规律也不容忽视。通常,孩子先学会爬,再学走路,这对他们的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大有益处。会爬的孩子也许走路会晚一些,但走起来会更加稳当。然而,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会走路,直接跳过了爬的阶段,这样虽然孩子可能走得早,但可能不够稳。
营养是否充足也是影响孩子走路早晚的原因。如果孩子能够在食物中吸收足够的营养,腿部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走路就可能相对较早。否则如果孩子营养不良,腿部力量不足,学会走路的时间自然就会延后。
当孩子开始学走路时,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式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可以把家里的桌子、沙发等能支撑孩子身体的物品摆成方便走路的直线,让孩子能够扶着外物行走。但要注意,物品的四角要做好包裹处理,以防孩子跌倒受伤。
家长还可以用手牵着孩子,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向前走。等孩子掌握了走路的要领,就会逐渐放开家长的手,独自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鼓励他。当孩子能够扶着家具走或者蹒跚学步时,及时的表扬能让孩子信心倍增,更有动力继续练习。
要是孩子因为某些原因对走路产生抵触情绪,家长不必过于紧张,要有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走路的兴趣。
孩子走路时摔倒了,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自己站起来继续走,这既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
孩子走路早晚受到性格、营养、成长规律以及家长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网络上有不少家长分享自己孩子的走路经历,有的孩子 10 个月就会走了,有的则到 1 岁半还走不稳。但无论早晚,只要孩子在正常的发育范围内,家长都无需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