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已经无法无天了,这次竟直接枪杀了15名医务人员,连联合国都怒了!
以色列国防军为何枪杀医务人员?联合国对此又作何表态?
——【·医护人员最后时刻的真相·】——
事情是这样的,2025年3月23日凌晨,加沙南部拉法地区传来紧急求救信号,有平民在以军轰炸中受伤,急需医疗救助。
巴勒斯坦红新月会立刻组织救援队出动,这支队伍包括数辆救护车、一辆联合国车辆和一辆民防消防车。
这些救援人员穿戴整齐,身上的反光背心在黑夜中格外醒目,车辆警灯闪烁,一看就知道是来救人的。
但是,各位观众,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简直不敢相信——就在救援队到达目的地准备下车的那一刻,以军士兵二话不说,直接开火!
密集的子弹扫向救护车,枪击持续了超过五分钟!救援队成员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被困在车内或车旁,在弹雨中命丧黄泉。
更加离谱的是,杀人之后,以军士兵竟然用推土机挖了几个大坑,把撞毁的车辆和遇难者尸体一起推进去,用沙土掩埋!这简直是灭绝人性的行为!
一名幸存的医护人员蒙泽尔·阿贝德后来透露,他在袭击当天被以军拘留了约15个小时,期间还遭到审问和殴打。
当天亮后,他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所有车辆的车门都敞开着,车上满是血迹,而以军正用推土机将现场证据掩埋。
——【·关键视频揭露谎言·】——
最搞笑的是,以色列军方最初给出的说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事实真相很快水落石出,4月5日,《纽约时报》和巴勒斯坦红新月会公布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来自一名遇难医护人员的手机,记录了整个过程。
这下子,以军的谎言彻底被戳穿了!
视频清清楚楚地显示,救援车辆警灯全开,红新月会标志清晰可见,医护人员穿着专业制服。
视频还记录了枪击开始的瞬间,以及一名医护人员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呼喊。
但是,问题来了——证据呢?以军至今未能提供任何证据支持这一指控!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加沙临时负责人乔纳森·惠托尔亲自澄清:这些遇难者确实是医务人员,他们穿着制服,戴着手套,是在执行救援任务时被杀害的。
在袭击发生后,以军连续阻止救援人员进入事发地点,整整一个星期!多个国际组织多次向以色列当局请求进入该地区,但都被无情拒绝。
直到3月30日,救援队才在以军允许下进入现场,当救援人员到达时,看到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
在一片被推土机碾压过的沙地上,15名医护人员的遗体被草草掩埋,他们都穿着橙色急救背心,有些人的尸体被叠放在一起。
现场还有几辆被严重损毁的救护车和联合国车辆,全都被埋在沙土中。
加沙民防发言人巴萨尔揭露,多名遇难者手脚被捆绑,头部和躯干有明显弹孔,表明他们可能是被近距离处决的!一名民防人员甚至被斩首,其他遗体则支离破碎。
但是,面对如此明显的罪行,某些西方大国的反应却显得异常冷淡。
想想看,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其他国家,西方会是什么反应?恐怕早就制裁到家了吧,甚至多少还得组一支“联合国军”军事介入一下才行。
——【·“系统性灭绝”·】——
各位要明白,这起惨案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以色列系统性攻击加沙医疗系统的一部分。
据联合国统计,自战争爆发以来,已有150多名红新月会和民防组织的救援人员死亡,还有1000多名医护人员丧生,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加沙的医疗系统正在被系统性摧毁!
据报道,加沙地区一半以上的救护车已经无法使用,36家医院中只有14家仍在部分运行,医疗物资严重短缺。
在医疗救援人员面临生命威胁的情况下,无数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导致平民死亡人数不断攀升。
《日内瓦公约》明确规定,医疗人员和设施在战时应受到特别保护,蓄意攻击医疗设施和救援人员构成战争罪。
然而,以军似乎对这些国际法则置若罔闻,不断攻击医疗设施和救援人员,而且很少调查此类事件。
现在加沙的状况已经到了人道主义灾难的程度,约230万人口中,超过170万是流离失所者。
全区面临严重的食品、水和医疗短缺。
这种针对救援人员的攻击形成了恶性循环:医疗救援能力越来越弱,平民伤亡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导致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15名遇难医护人员的故事更显痛心。
他们明知危险,仍选择留在加沙执行救援任务,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人道主义精神。
当救援人员执行人道主义使命时被蓄意攻击,而实施攻击的一方却能不受惩罚,这严重损害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权威性。
一些大国对类似事件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地缘政治利益,而非道德和法律标准,联合国安理会虽多次召开会议,但由于大国分歧,难以达成实质性决议。
面对如此严重的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国际社会应该团结起来,要求独立、公正调查,追究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为遇难者伸张正义,维护国际人道主义法尊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15名医护人员的牺牲不应被遗忘!无论战争立场如何,保护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的人,都应是人类共同的底线。
这条底线一旦被突破,人性的尊严将荡然无存!
对于这样的事件,我们不能沉默!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让那些失去生命的医护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正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