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美国为何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给贫民?

坊间纪实 2023-01-09 17:24:38

万恶的资本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宁可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送给平民。相信大家经常能在各种论坛中见到这出自中学课本的调侃,但这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发生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上世纪初,美国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但不同于那些已经化为废墟的欧洲盟友们,美国本土没有经历任何的战火摧残,几年的战争打下来,安全的美国几乎承包了协约国所有的订单,为半个世界生产一切他们需要的东西。源源不断的订单和作为竞争对手的欧洲工业因战争而萎缩,让本来只能算二流发达的美国瞬间走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前列,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再加上战后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全世界的金钱都在流。像美国巨大的繁荣给美国社会从上到下带来了刺激,新技术和来自遥远地球另一端的新事物,又或者美国人打开他们吝啬的钱包,人们的消费方式很快从一开始图个新鲜变成了攀比和竞争,就算是相当昂贵的奢侈品,购买者也络绎不绝。他们的钱是从哪来的呢?很简单,贷款,整个社会变成了贷款的天堂,谁都离不开贷款。

而人们越是深度参与贷款活动,他们对财产的认知越是扭曲。辛苦工作没出路,借钱投资才是王道。农民贷款扩大农场,市民贷款购买股票。至于还贷,则不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旧贷还不上,可以借新贷。市场上几乎每一件产品、每一件生产工具背后都背负着贷款。通过贷款,民众购买力上升了不少,这不断刺激企业大量生产商品,抬高企业背后的股价,股价上涨又进一步,为让民众能贷更多钱,整个美国上下经济局势一片大好,股票高歌猛进,商品堆积如山。

时任美国总统胡佛甚至扬言,很快富强的美国就要摆脱贫民窟了,如此繁荣仿佛要一直持续下去,但直到1929年10月29日,这天有个更著名的别称,黑色星期五,原本是如常的一天,但不知是某个投资者要跑路,还是某个公司的技术调整,先是一只股票大跌,随后是半个市场的股票一起跟进,整个美国股市轰的一声天崩地裂。虽然金融巨鳄们很快出手干预,但根本难以维持民众的信心。当周一市场重新开盘时,股价如同雪崩一样,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显示器跟不上股票的下跌速度。人们疯狂的抛售股票以拯救自己的财产,慢一秒,自己的钱就要按百分比缩水。

美国崩溃的海啸很快席卷全球,除了刚加入世界金融体系的日本外,全球主要国家股市都应暴跌,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投资信心崩溃。股价下跌让企业的实际价值大幅度缩水,很多企业不得不变卖财产和财源,甚至直接资金链断裂倒闭,民众的生活更是瞬间变得凄惨无比。股票大跌让财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企业大量倒闭带来的失业潮又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更可怕的是,他们人均背负贷款根本无力偿还,放贷人血本无归又加剧了金融动荡,上千万失业人口,社会治安也成为大问题。

可以说,美国上下乱作一团。金融的崩溃让当时还不算成熟的金融监管系统以及联邦政府疾病乱套。图一,美国政府为了遏制经济下行,出台了一系列相当保守的法案,并且开始减少外贸量,试图稳固本国物价。这让大量商品特别是农产品滞留在美国国内。虽然一定程度上这确实降低了物价,但也让农民逼近破产,而作为消费主力的市民们则因为失业和金融财产蒸发,如今只能靠救济过货,几乎丧失购买能力。农民市民都没钱的后果就是无论多便宜的商品都只能堆放在无人问津的仓库里,曾经的盛世景象变成无数人的梦魇。

于是乎大批民众面临饥饿,但资本家们选择将大量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中,将其染成银河。类似的做法还有把大量肉牛扑杀在荒野里,任其腐烂。实际上,这种看上去荒谬的做法确实为之后的经济改善起到了正面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牛奶和人的关系,当然不是说人和牛奶这么简单,而是谁生产了牛奶,谁又把牛奶倒进河里这层关系。正如那句话,万恶的资本家把牛奶倒进河里,资本家倒了牛奶,但并不生产牛奶,牛奶是奶农们的产品,也就是说,资本家先要从奶农们手里把牛奶买到手,再倒掉。奶农们在这个过程中是赚到了钱的,亏本的只有资本家。可资本家为什么要做亏本的事情呢?

因为他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供大于求只会让商品无限跌价。目前市场上牛奶产量过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多余的买下来,然后销毁,让供需回到平衡状态,而这一关系能平衡,牛奶的跌价就很容易被遏制。至于为什么不送给民众,理由更简单,若大家都喝上免费的牛奶,就没人还会去买了。如果一个品没人买,只会是价格暴跌和生产规模缩小。美国人真的不需要牛奶吗?

并不是,肉和奶是日常生活的刚需,如今他们只是买不起市场上那么大量的牛奶罢了。反而如果牛奶供应不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上看,牛奶这种从被挤出来到成为能食用的商品,仍需要加工、包装、仓储等等,那个时代不像现在冰箱、冷柜和消毒杀菌技术大行其道,这些加工过程各个费钱,牛奶被买下倒掉,已经让资本家肉疼,想再让他们把牛奶加工后送人更是痴人说梦,直接销毁原料省钱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新闻,亚马逊超市的员工抱怨,每天超市都有大量卖不出去的新鲜食材被扔掉,造成巨大的浪费。但员工们被要求不得捡取这些新鲜食材自用,否则会被重罚。原因是亚马逊认为,员工们如果能每天薅羊毛一样的拿走卖不出去的货物,只会降低他们的售货热情,剩下的越多,他们能拿走的也越多。谁还会好好卖东西?客人一件都不买才是最好的,而且员工们如果拿走这些商品私自低价售卖,顾客还会选择高价买超市里的吗?亚马逊付给员工工资不是让他们破坏自己生意的。

总之,资本家有千万种说辞,没有一种是真正为人和为巨额浪费考虑。当如果真有人问他们的良心时,他们会说,有良心的冤大头们为什么不来把这些东西买下分给穷人呢?实际上,这个冤大头是存在的,那就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大名鼎鼎的罗斯福总统在危难中上台后提出罗斯福新政,核心内容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政府开发大量工程项目,为民众提供岗位的同时,直接或资助社会组织买下多余的商品捐赠给穷人。这样的政策可以说是两全其美,既不会让资本家和生产者无法赚钱,又能让民众吃饱了肚子。

就这样,美国在罗斯福总统的带领下挺过了大萧条,并为二战胜利打下了经济基础,牛奶也算是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子,回到了原点。牛奶应该是给人喝的,而不是倒进河里的。虽然罗斯福新政给了经济危机一剂良药,但资本主义的劣根性也完美的体现在了小小的牛奶里。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对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资本主义失望透顶,在西欧,失意的人们用投票和行动选择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而在东方,在官僚资本主义的无情掠夺下,小小的革命种子深埋进了人们心中。

0 阅读:360
评论列表
  • 2023-01-17 23:04

    现在东西多了,不会砸在资本家手里,而是赔在老百姓手中。

  • 2023-01-19 10:47

    小人多

  • 2023-02-03 10:14

    身边有类似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不给穷人,采访当事就知道了

  • 2023-01-10 23:04

    钱没消失,只是换了个地方

坊间纪实

简介:纪实各国历史,一起领略世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