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在接下来的好些年里,他老是提起这么一句话:“我始终是毛主席的战友兼学生,主席干的很多大事,我也搭了把手。”
在1992年那次南方的重要讲话里,小平同志一再表达了他对毛主席深深的尊敬。
可奇怪的是,在小平同志重新站出来,社会风气慢慢变好的那会儿,国际上竟然有不少人说,邓小平复出后打算把“毛主席纪念堂”给拆掉。
到底是凭空捏造,还是确有其事,得追溯到1980年,那会儿小平同志碰到了那位以提问尖锐闻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他才正面回应了这事儿。
这次回答,曝光了许多从没被大众知晓的“动荡历史”。
【周总理力荐小平同志复出】
对于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这件事,周总理心里其实早有数。
1971年那会儿,林彪飞机失事的事儿让毛主席大吃一惊,他突然就像被点醒了一样。那时候,国家遇到困难,大家都盼着有出色的将领出来挑大梁。
从那以后,毛主席明显变老了,很多时候,他都会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书桌旁边。
回想起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我和陈毅老兄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共享过苦与乐。还有那位温文尔雅的参谋长刘伯承,也让我难以忘怀。当然,还有那个原则性强,做事雷厉风行,平时不怎么爱笑,但一开口说话就像子弹一样直击要害的小平同志,我也时常想起他。
在那个特别艰难的战争时期,不管碰到啥样的危险境地,小平同志总是展现出一种跟邪恶力量死磕到底,绝不退缩的勇猛劲头。
所以在1972年,毛主席在参加陈毅元帅的葬礼时,回忆过去,特意提到了陈毅、刘伯承以及小平同志他们对国家历史的巨大贡献。
同时,毛主席也说了,这些矛盾都是咱们老百姓自家的事,能在咱们内部就摆平。
脑子转得快的周总理,一听毛主席的讲话,马上就感觉到:“毛主席这是在想念他那最铁的战友呢。”
接着,周总理就让陈毅元帅的家里人把毛主席的讲话内容传出去,好给小平同志的重新出山造造声势。那时候,周总理已经得了癌症,他心里特别盼着小平同志能在自己身体不好的时候站出来,帮他一把。
周总理经过多次努力,事情在1972年8月15日有了新进展,邓小平复出的事有了希望。那天政治局开会时,毛主席提到了邓小平,说:“咱们的老同志要是想出来干点活,没问题嘛!”
周总理帮毛主席搞定中日关系后,就去找了中央办公厅的头儿汪东兴,直接跟他说:“主席想让小平同志回来工作,你觉得他继续当国务院副总理咋样?”
过了几天,周总理接到了毛主席的回复,简简单单两个字:“批准了。”
3月29号那天,小平和家人一块儿从江西回了北京。周总理早就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了,连日常吃的穿的住的这些小事,他都亲自操心。小平知道以后,心里特别感激。可他不知道的是,那时候周总理已经得了癌症。
第二天,毛主席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亲自会见了小平同志。他俩一见面,手就紧紧地攥在了一起,感觉以前的那些事儿都不值一提了。接着,他们俩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至于具体说了啥,外头的人谁都不知道。
在小平要走那会儿,毛主席在医护秘书张玉凤的帮忙下,送他到门口,并跟他说:“别有啥思想负担,还得好好给人民办事。”小平呢,也是笑着就走了。
【复出后做了不少实事】
毛主席曾经三次在大家面前提及小平同志,夸他做事爽快不拖拉,外表温和内心坚强,就像软绵绵的东西里藏着针一样锐利。
复出后,想要真刀真枪地干点实事,确实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对那时候的小平同志来说。
他碰到的头一个棘手事儿,就是怎么收拾南越西贡政府那帮嚣张的家伙。
1973年那会儿,美国从越南撤走了大批军队,留下好多装备给南越,结果这就成了个麻烦。南越海军得了便宜,接收了美国十多艘军舰,实力一下子上去了,他们的胃口也跟着大了起来。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社会风气挺动荡的。再加上1969年珍宝岛那一仗之后,中苏边界那边就一直剑拔弩张,咱们的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在那儿了。
南海舰队那边,护卫舰全出了毛病,一艘能用的都没有。北海和东海舰队呢,它们正忙着守自己的地盘,抽不出身来帮忙。
碰到这种情况,刚重新出来工作的小平同志,就跟周总理还有当时管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提议,咱们得主动出击,不能老让人家打上门来。
毛主席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好了,但他还是坚持发出了他这辈子最后一道军事指令:“守住西沙,决不让中国的地盘被占。”
接到任务,叶剑英和小平同志就当上了总指挥,他们直接进了北京的总参谋部,开始带头指挥工作。得说一下,小平同志重新出山后,真的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满满的信任。
1974年1月19号,小平同志一到总参作战部,立马就把指挥的事儿给理清楚了。
陆海空各部队由广州军区的头儿许世友带着。随后,小平同志就亲自说起了作战命令,旁边作战参谋跟着重复了一遍。他在命令里稍微改动了几个字和标点,还问在座的人有没啥不同看法。大家都没啥意见,作战命令就这么发了下去。
西沙海战发生在1月19和20号这两天,尽管一开始我们处于下风,但我军还是成功地把南越的一艘护卫舰给打沉了,还抓了100多名俘虏。这是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后,第一次指挥的战役,最后我们打了个大胜仗。
小平同志在北京远程指挥时,接到了前方的战报。他把手里的烟按灭,然后就跟没事人一样走了出去。在他眼里,好像啥事儿都不是个大事儿,都能轻松应对。
除了军事领域,那时候由于指导思想出了偏差,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周总理那会儿已经住院治病了,这时候不管谁来接这个摊子,头等大事都是得把国民经济给整治好。
那时候,流行着一句挺响亮的口号,意思是:“搞革命稳妥,搞生产冒险。”不过,等小平同志开始着手整顿后,他那种啥都敢干的劲儿,真是哪儿都能看出来。
在钢铁行业的聊天会上,他直接说了关键问题:“现在很多干部啊,主要就是胆小,不敢碰硬茬子,就像不敢摸老虎屁股一样。你们放心干,我们会全力支持,大胆去做事,就算犯了错,也没关系。”
在跟国防工业里头重要企业的代表们开会时,他明确说了:“咱们得有个敢于担当的领导团队。那些总爱退缩,工作不上心,一点点小问题就夸大其词,整天唉声叹气的人,干脆让他们去歇歇吧。”
小平同志常常组织座谈会,不断帮干部们纠正错误想法,把不作为的干部撤下来,让有拼劲的人上位,这样一来,当时的生产状况就有了好转。这就是小平同志常说的那句话:得敢于挑战难题,不怕得罪人!
不过,从古到今,大家心里都明白一个永远不会变的道理,那就是树要是长得比林子里的其他树都高,风就一定会把它吹倒,小平同志当然也没能躲过这个规律。
在小平同志全力以赴地调整国家经济那会儿,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又蹦出来,喋喋不休地扯起了主义的大旗。那时候,小平同志能重返政坛,全靠周总理的鼎力推荐和毛主席的首肯。毛主席不光支持,还直接提议他担任政治局委员,还成了国务院的第一常务副总理。
尽管得到了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位伟人的大力支持,但在推进工作时仍难免遭遇阻碍。一些人持续对主张广泛借鉴外国技术的小平同志发起攻击,指责他是在推崇“洋奴哲学”。更有甚者,如王洪文,竟亲自前往长沙,向毛主席进谗言,讲述小平的坏话。
没想到,毛主席直接批评了他们,让他们别瞎折腾,别惹事。
不久之后,周总理前往长沙,跟毛主席聊起了工作上的事儿。他再次表扬了小平同志前段时间的工作表现,还提议让他加入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的行列。毛主席听了,也没啥不同意见。
小平同志复出后,忙前忙后干了不少活儿。他不仅实实在在打退了来犯的敌人,还让国民经济恢复了秩序。更重要的是,他就像给大伙儿打了一针提神药,及时纠正了大家伙儿错误的想法。
【永远是主席的战友和学生】
回想起那段特殊的日子,小平同志心里五味杂陈,他说道:“我完全能体会到周总理当时有多难,我们这些人都不在了,好在还有他撑着。”
周总理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小平同志心里特别难过,但他还是坚强地站了出来,一手操办了总理的后事。他不仅自己忙前忙后,还带着全家人一起参加了葬礼。在葬礼上,小平同志亲自朗读了悼词,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深深怀念。
周总理离世不久后,有些人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觉得小平同志没了最大的靠山,就又想方设法地对付他。没多久,他在党内外的职位就又被撤了。可就算这样,他还是很乐观,还安慰家里人:“邪不压正,这事儿咱们不怕。”
邓朴方,他的大儿子,后来有过这样的讲述:“那段时间,我爸心里头真是压着大石头。他可不是舍不得手里的那些官位,他心里明镜似的,周总理走了,主席身体也不行了,他不能让那些人乱来一气!”
不久后,毛主席离我们而去。为了防止有人捣乱,小平同志再次站出来,这是他第三次出山。那时候,大家商量着得把毛主席的遗体好好保存,留给后代,当作一份珍贵的精神宝贝,让大家都能缅怀敬仰。
但这个选择,显然跟毛主席生前的愿望不符。建国初期,毛主席就提倡火化,为了做表率,他还亲自第一个签名支持。
要是按毛主席的遗愿来,本该跟其他同志一样,选择火化。但话说回来,毛主席那可是咱们人民的主席,是他引领大伙儿推翻了老一套,建起了新天地。
要不是毛主席带着我们走,咱们可能还得在帝国主义那儿吃好多亏,苦哈哈地拼上好一阵子。后人得一直念着毛主席的好,他永远是咱们心里的精神支柱。
小平同志也非常赞成这个说法,他说:“毛主席一辈子都在为人民打拼,就算他老人家走了,人民也不能也不应该忘掉他。”
就这样,在小平同志的一锤定音下,决定要建一座毛主席纪念堂了。
可就在那会儿,大伙儿碰到了个棘手问题:毛主席纪念堂到底该盖在哪儿?最先考虑的是首都北京和上海这些地儿,好些个建筑和地理方面的专家,把周围的山山水水都踏遍了,可到头来,谁也没觉得哪儿特别合适。
有人琢磨着要不要把纪念堂建在湖南湘潭,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大家否定了。原因很简单,毛主席是咱全中国人民的主席,哪能光建在湖南呢。
到最后,大家伙儿的意见还是七嘴八舌,统一不起来。这时,小平同志开口了,他说:“毛主席一辈子都是和咱老百姓在一起的,从没离开过。再美的山水也配不上毛主席的伟大,还是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咱老百姓中间最合适。”
最后,大家伙儿都商量好了,要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1976年11月24日那天,工程就正式动工了。忙活了一整年,到了第二年,纪念堂终于建好,正式对外开放了。
不过没多久,在小平同志全面回归工作岗位后,国内外就开始陆续有说法流传:“讲他想把毛主席纪念堂给拆掉。”
对于这种议论,邓公从来不去辩解,只有一回,当意大利的女记者法拉奇问起时,他才讲了这么一段话:“已经建好的东西,再去改动它就很不合适了,一改大家就会议论个不停。现在全世界都在猜,说我要拆纪念堂,但其实我心里压根儿就没这打算。”
邓公在采访中决定直接回答那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苏联,经常碰到一种情况,就是领导人一走,他的政策也跟着没了。就像赫鲁晓夫推翻斯大林那一套,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不过邓公可从来没往那方面想过,他老是反复说:“我始终是毛主席的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他的学生。”
西方人为了诋毁我们,才会编造出那样的假话。到现在,我们心里一直深爱着毛主席,也敬重着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