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林彪提出三个大胆建议,后来全都应验了

老朱讲历史 2017-12-22 13:44:0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过协商,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但是美苏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从而各自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政府矛盾重重,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朝鲜战争。

就在朝鲜快统一半岛时,美军在仁川登陆,美军大力反攻,越过三八线,战火即将烧至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中国志愿军经过多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美军最终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军撤出三八线,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死伤无数。

抗美援朝前夕,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出兵支援朝鲜。国内经过了激烈的争论,因为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大家各自摆出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林彪不主张出兵,彭德怀主张出兵。最后毛主席一锤定音,决定出兵朝鲜。毛主席的理由是:“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条件再不利我们也得打。”

毛主席本想让林彪挂帅,但是林彪身体不行,正在养病,就任命彭德怀为抗美援朝大元帅了。但是林彪给毛主席提了三个计策。这三个计策看似很大胆,若被采纳,将会减少很多伤亡。

林彪的第一个计策:屯兵不打

林彪所谓的屯兵不打,就是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毛主席担忧的是美军会跨过鸭绿江,林彪分析说,美军不会越过鸭绿江,美国若想介入中国,早在解放战争后期就该有所动作。而我们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力,入朝作战不是上策。

林彪的第二个计策:出而不战

林彪认为出而不战是上策,建议中国军队驻扎在中朝边界,随时准备待命,如果双方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再伺机而动,这样才是能最中国损失最小,获利最大,总之当时的中国以不打仗为主。林彪认为,为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

林彪的第三个计策:围而不打

林彪建议,如果迫不得已要出战,建议围而不打,从气势上压倒美军。林彪分析认为,苏联建国几十年了,他们都不出兵。而我们才建国几个月,现在需要休养生息。围而不打,逼迫美军撤出三八线,是一个上策。

林彪的三个计策,在战争结束后,应验是正确的。但是战争爆发前,谁也不能保证它就是正确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毛主席的决策是非常有眼见的,这正是伟人的高明之处。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