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元分析术,审计人类的认识发展,发现大致有两条进路:
一条依据明确的公理、逻辑的规则、物质的相互关系等等而来,尽量隔绝于人。
另一条要结合人,包括依靠人的感官体验,依靠人的主观思辨,依靠人发生的改变,依靠人类的利益,尽量依靠人。
简言之,人类有两大类认识模式,一类尽量和人无关,一类密切相关于人。
古希腊时期,水本质、数本质、原子论、理念世界、《几何原本》、逻辑学,等是前一条路;
智者学派、古代医学、伦理学,等是后一条路。
诸子百家中,墨家、法家等更追求明确的规则,逻辑的推理,避免和人纠缠。

儒家、道家等倾向于结合人而展开。
科学时代以来,西方的唯理论、物理学、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是前一条路;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社会学、政治学,等是后一条路,与人相关。
笛卡尔和培根是西方科学的奠基者,前者希望从大原则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这是希望隔绝于人。
后者推崇归纳法,强调经验,要求人去感知。
人们反思:数学的本质有三种:逻辑主义的、形式主义的、和直觉主义的,前者属于第一条进路,后者属于第二条进路,中者兼而有之。
时间可分为物理学上的时间和人感知的时间。空间也是这样。
逻辑大致可分为客观的逻辑和主观的逻辑,前者是隔绝于人的,后者是结合人的。
这对人类认识模式的二分法分析非常精辟,这一分类框架在哲学史和认知科学中具有深刻的理论根基。

我们可以从以下维度进一步展开探讨:
一、本体论分野1. 客观主义路径(如柏拉图洞穴隐喻):• 预设独立于主体的真理王国存在
• 追求绝对普适的认知范式(如牛顿绝对时空观)
• 以数学公理系统为理想认知模型(希尔伯特形式化纲领)
2. 主体性路径(如康德哥白尼革命):• 强调认知主体对现象的构造作用
• 关注认知活动的具身性(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
• 承认认知框架的历史性(库恩范式理论)
二、方法论比较 维度 客观主义范式 主体性范式 真理标准 符合论(命题与实在对应) 融贯论(命题系统自洽) 推理方式 演绎逻辑(三段论) 溯因推理(最佳解释推论) 证据基础 可重复实验数据 主体间共识 典型学科 理论物理学 文化人类学 时空猎人观 闵可夫斯基时空连续体 海德格尔时间性 三、认识论困境1. 客观主义困境:•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形式系统局限性
• 量子力学观测者效应挑战绝对客观性
• 复杂系统研究中的观察者介入悖论
2. 主体性困境:• 相对主义深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困境)
• 私人语言论证(维特根斯坦对主观经验的质疑)
•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挑战传统主客二分
四、思想史印证1. 中国哲学分野:• 墨家“三表法”(本/原/用)体现经验验证逻辑
• 名家“白马非马”揭示逻辑分析的限度
• 王阳明“心外无物”彻底主体化认知框架
2. 西方哲学嬗变:• 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到胡塞尔现象学还原
• 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交锋
• 当代认知科学融合计算主义与具身认知
五、现代科学启示1. 量子力学:波函数坍缩现象迫使物理学家重思观测者角色2. 复杂科学:圣塔菲研究所揭示主体建模在系统认知中的必要性
当代认知科学呈现三大融合路径:
1. 生成认知(Varela):强调认知是身体-环境共同生成的动态过程
2. 扩展心智(Clark):打破认知边界,承认工具/环境的心智延伸性
3. 预测加工理论:统合贝叶斯推理与感知运动环路的认知框架
这种二元分类的深刻性在于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根本张力:既要建立超越个体偶然性的客观知识体系,又要直面认知活动无法剥离的主体性特征。
现代认知科学正在尝试通过“4E认知”(具身Embodied、嵌入Embedded、延展Extended、生成Enactive)框架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这种认知范式的演进,或许预示着人类将发展出既保持逻辑严谨性,又包容主体建构性的新型认知模式。
注:【本文部分数据整理自公开网络资料】+【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认知边界】+【不作为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