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姆堡是美军为了保卫这个海外领土而建造的四个钢筋水泥炮台之一,是依托着原本位于此位置的埃尔弗赖莱岛建造的,这些堡垒上的火力可以有效防止敌舰进入马尼拉湾,这对美军在菲律宾投送影响力相当具有帮助。
埃尔弗赖莱岛位于马尼拉湾口的一个4平方米左右的小岛,向南距离甲米地海岸约3.25公里,北距科雷吉多尔岛约9.5公里,说是岛礁其实就是一个突出海面的礁石而已,为建造碉堡美军将小岛夷平随后在上建造水泥建筑。
德拉姆堡全长为107米,宽44米,距离水面为12米,最高部分达11米,顶层厚度达6.1米,最深处在水下10.4米,而且水泥只见填装了钢板提升防护,主要火力配备了两座M1909炮塔,装备了4门356毫米40倍径M1909要塞炮,4门152毫米M1908MⅡ岸防炮,M1917高射炮及众多高射机枪。
建筑分为三层,各项设施齐全,拥有一座钢筋水泥碉堡的一切设备,内部拥有水兵休息区,后勤补给区,弹药库,油料储存室和弹药室,可以让士兵长期驻守。
这两座炮塔“马歇尔炮塔”和“威尔逊炮塔”,炮塔上一共有4门356毫米40倍径M1909要塞炮,射程高达17公里,炮塔使用电动机驱动也可使用液压手动驱动,这4门炮在后续的战斗中证明了自身价值。
M1909要塞炮基础参数,火炮长14.71米,重达69.8吨,主要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主要用于对舰威胁,其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每秒677米,最大可穿透500毫米渗碳装甲,这一数据足够威胁战列舰和驱逐舰。
除了超大口径炮塔,碉堡还拥有4门152毫米M1908MⅡ岸防炮,火炮为50倍径,主要弹种为48公斤穿甲弹,炮弹出膛速度792米/秒,最大射程13千米,4门炮设置在南北两端,分别称之为“罗伯茨炮台”和“麦克雷炮台”。
为了彻底拆除这个进攻路上的绊脚石,日本调集了大量的火炮包括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在内的116门大口径火炮,但是面对敌人狂轰滥炸的攻击德拉姆堡上的守军毫不畏惧立刻开火还击,日军在这座碉堡上一共损失了25门火炮。
我们来看看她的对手,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重量3730 kg,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火炮俯仰角-5 to +45.0 度,弹丸重量15.76 Kg,弹丸初速765 m/sec,最大射程18千米,具备相当的机动性。
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口径150mm,炮身3523mm,膛线36条右旋,炮身重1.3吨,高低射界-7°-- +65°,方向射界左右各15° ,放列重4.4吨,最大射程九二式尖榴弹11.9千米,九二式榴弹10.5千米,但是这两型火炮面对钢筋水泥建筑毫无办法。
所以日军调来了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重33吨,最大射程10.3千米,炮管长3892.0 mm,主要弹种爆破弹和化学弹,弹丸重量200 kg,弹丸初速387 m/sec,这已经是当时的日军能调来威力最大的火炮,还是对德拉姆堡束手无策。
德拉姆堡一共驻扎有240名美军士兵,在随后的战斗中碉堡被命中593发,凭借着坚固的要塞防御,内部守军无一伤亡,只是设置在碉堡上的观察塔和高射机枪和高射炮被摧毁,这个炮台在投降之前的五分钟依然在向入侵的日军炮击。
炮台打满了战斗的全场,在战争开始之初就击沉一艘日本汽船,并多次向日军后勤点发动炮击,摧毁大量军需物资,在日军对科雷吉多岛发动的登陆战中击沉了日军这次战斗将近三分之二的运兵船,对日军造成沉重打击。
但是此刻的美菲联军已经投降,麦克阿瑟将军也已经跑路,菲律宾上坚持抵抗的军队已经非常少,德拉姆堡在孤立无援之中失去了后续补给,在摧毁了大部分火炮之后守军选择放下武器投降,即使已经做到这种地步日军还是重新武装了这个岛礁,这也让重回菲律宾的美军吃了自己的苦头。
实在没有办法的美军将11340升混合燃料和70公斤TNT倒进了堡垒内部,半小时之后引爆,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德拉姆堡中爆发大火,这场火灾足足烧了两天,“不沉战列舰” 德拉姆堡这才最终回到美军手中。
而现在的德拉姆堡也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军事用途,不再担任封锁海峡的任务,而是退役变成为了一座历史遗迹,迎接一批批的观光者,上面的累累弹痕向后世人诉说当年那波云诡谲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