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发现1.13亿年前「地狱蚁」化石。(图/翻摄自中国科学报)
克拉图组位于巴西塞阿拉州,是一个典型的克拉通盆地边缘沉积体系,其形成与南美板块的裂解和大西洋的扩张密切相关。
在白垩纪早期,这里曾是一片浅海与淡水湖泊交织的生态系统,周期性的干旱与洪水事件使得生物遗体迅速被沉积物覆盖,形成了独特的"死亡陷阱"效应。这种环境不仅完整保存了昆虫、鱼类、植物等化石,甚至连软组织和行为痕迹都清晰可辨,被誉为"白垩纪的庞贝城"。

此次发现的蚂蚁化石标本编号为MZUSP 180001,保存在厚度仅3毫米的石灰岩薄片中。
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显微CT扫描(Micro-CT)重建了其三维结构,发现该化石不仅完整保留了外骨骼形态,甚至连内部肌肉纤维和神经系统都有部分残留。
这种保存精度在岩石化石中极为罕见,与缅甸琥珀中常见的昆虫化石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能保存软组织,但通常受限于琥珀体积和透明度,难以进行系统性解剖研究。
克拉图组的地质条件为古昆虫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尤其是对地狱蚁这类已灭绝类群的行为学重建具有里程碑意义。

Vulcanidris cratensis的发现彻底改写了蚂蚁的演化时间表。
在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蚂蚁起源于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主要依据是缅甸琥珀中发现的蜂蚁(Sphecomyrma)化石。而克拉图组的新标本将蚂蚁的化石记录前推了约1300万年,证实蚂蚁在白垩纪早期已演化出高度特化的形态特征。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古老蚂蚁属于已灭绝的"地狱蚁"(Haidomyrmecinae)亚科,其解剖结构与现代蚂蚁存在显著差异:
1. 捕食器官的革命性设计:地狱蚁的颚部呈弯刀状,可垂直向上闭合,类似现代叉角羚的捕食方式。这种结构在1.13亿年前的生态系统中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可能用于固定或刺穿体型较大的猎物,如甲虫幼虫或小型蜥蜴。
2. 头部形态的适应性特化:化石显示,Vulcanidris cratensis的头部具有向前延伸的突起,可能与触角配合形成猎物锁定机制。这种结构在缅甸琥珀中的地狱蚁标本中也有发现,但克拉图组的化石首次揭示了其与颚部运动的协同性。
3. 全球分布的演化证据:此前地狱蚁仅在缅甸琥珀中发现,而巴西的新标本证明这类蚂蚁在白垩纪早期已广泛分布于劳亚大陆(Laurasia)和冈瓦纳大陆(Gondwana)。结合板块漂移理论,研究团队推测地狱蚁可能通过跨大陆迁徙或岛屿链扩散,适应了不同生态环境。
圣保罗大学团队采用的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为古昆虫学研究带来了范式革命。
通过对化石进行0.01毫米精度的断层扫描,研究人员重建了Vulcanidris cratensis的三维模型,发现其消化系统中存在未完全消化的甲壳素残留物,推测其主要捕食节肢动物。
更令人意外的是,扫描结果显示该蚂蚁的胸部存在一个囊状结构,可能与现代蚂蚁的"社会胃"功能相似,用于储存和分享食物。这种特征在早期蚂蚁中极为罕见,暗示地狱蚁可能已具备初步的社会行为。
这些发现引发了关于蚂蚁演化速度的激烈讨论。
传统观点认为,蚂蚁的形态特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但Vulcanidris cratensis的复杂结构表明,地狱蚁在演化初期就已形成高度适应的捕食策略。
研究团队推测,白垩纪早期的生态位竞争可能加速了蚂蚁的形态创新——当时恐龙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地位,昆虫需要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策略以规避捕食压力。
地狱蚁的弯刀状颚部正是这种演化压力下的产物,其捕食效率可能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昆虫。

克拉图组的发现标志着古昆虫学研究从琥珀依赖转向多介质探索。
长期以来,琥珀因其能保存软组织而成为研究史前昆虫的主要材料,但这种化石来源受限于产地(如缅甸、多米尼加)和采集难度,难以全面反映昆虫演化的多样性。克拉图组的岩石化石则提供了更广泛的地理和时间维度,尤其是对缺乏琥珀沉积的地区(如南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次研究还揭示了博物馆藏品的潜在价值。Vulcanidris cratensis的标本最初被归类为普通昆虫化石,在库房中沉睡了数十年。莱佩科博士团队通过系统性重新评估,才发现其科学意义。
这一案例强调了对现有化石进行跨学科再研究的重要性——随着技术进步,许多"旧标本"可能蕴含着改写历史的新信息。

尽管地狱蚁在白垩纪早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但它们最终在约8000万年前灭绝,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猜测。结合地质记录,研究人员提出以下假说:
1. 生态位竞争:白垩纪晚期,现代蚂蚁(如切叶蚁亚科)逐渐崛起,其社会化分工和高效觅食策略可能挤压了地狱蚁的生存空间。
2. 气候变化:白垩纪末期的全球变暖导致热带雨林扩张,地狱蚁可能无法适应湿润环境,而现代蚂蚁的巢穴结构更具环境耐受性。
3. 捕食压力:随着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多样化,地狱蚁的特化捕食器官可能成为生存劣势,难以应对快速移动的捕食者。

克拉图组的蚂蚁化石不仅是一块岩石中的生命体,更是打开白垩纪生态系统的钥匙。它揭示了蚂蚁演化史上被遗忘的篇章,证明昆虫的形态创新可能远超人类想象。
当Vulcanidris cratensis的弯刀颚部在显微CT下重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兴衰,更是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突破极限的永恒史诗。
这项发现提醒我们,古生物学的未来不仅在于新化石的发现,更在于对已有标本的重新审视——每一块石头都可能藏着改写历史的密码。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