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心梗早期不是胸痛,而是身体出现这3大异常,千万留意

活力源泉养护 2025-04-07 14:26:45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高先生吃完晚饭后觉得有些恶心,但他没当回事,觉得可能天热贪凉吃坏了肚子,吃点家里囤积的药就能缓解。

可事与愿违,吃完药后,躺在床上的高先生却觉得越来越难受,不仅肚子越来越疼,还时不时呕吐;高先生实在难受,要求家人将他送到医院输液治疗肠胃炎。

医生听完高先生的病情叙述,有看他脸色苍白,结合临床经验觉得并不简单,所以未按高先生的意愿开药,反而让他先去做心电图。高先生有些恼火,自己心脏没问题,干啥做心电图?

但他还是耐着性子去做了检查,结果出来后令他大吃一惊。

心电图检查显示,高先生R波增宽,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种种迹象结合起来,是典型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症状,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急诊科立马安排了手术进行救治,果然造影显示高先生左冠状动脉被堵塞,血液流通受阻,植入支架后才得以恢复,由于反应及时,术后高先生很快恢复正常。

他不由庆幸,但又纳闷为啥心梗未胸痛而是腹痛?

医生告诉他,虽然胸痛是心梗的典型症状,但心梗极易伪装,少数患病个体反而出现看似无关的症状,比如腹痛。不能仅凭表证就下定论,医生还会结合心电图、影像、实验室检查等才确诊。

类似高先生这样的不典型心梗病例有很多,有些患者甚至因仅凭自身诊断,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关于心梗的那些事,希望能正确帮助大家准确判断。

一、心梗是怎么发生的?

心梗是在某些原因引起心脏供氧不足,进而造成心肌细胞的损伤,血压、心率等变化也随之而来,患者自身也会感觉剧烈的疼痛或其他症状。

正常情况下,心脏作为人体永不停歇的动力泵,随着心肌细胞规律性收缩和舒张,完成人体血液向脏器的输送。而心脏本身也需要新鲜血液和养料,供应血液系统的血管被称为冠状循环,包括冠状动脉和静脉。

冠状动脉分布于心脏表面,其分支可以直达心内膜,这为血液的供应提供了便利,而这种便利有时候也会是危险的来源。如果冠状动脉出现狭窄,血流量变小,心肌细胞不仅缺乏原动力,还会因养料不足而出现坏死。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原本血管只是变窄还未完全堵塞,而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上的斑块还会破裂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入心脏内血管的某个部位,则会迅速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老年性疾病。

虽然随着人年龄的增大,血管弹性降低,脂质堆积,老年人心血管功能下降,还伴随高血压等基础性,的确容易患心肌梗死。但我国每年突发的近一百万心肌梗死患者,并不完全是这个群体。近些年来的数据显示,45岁以下以下人群,心梗的发生率正逐年占据更大比例,这与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分不开。

而且年轻人突发心梗可能比老人更危险,年轻人血管斑块多为软斑块,更容易破裂脱落,基础性疾病较轻,身体各器官,尤其是心脏未建立完善的的自我保护机制(心脏侧支循环),很多情况下可能毫无征兆就病发了,而且即便一次能及时抢救挽回生命,复发率还很高。

所以,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有必要了解心梗发作前兆的预警信号。

二、心梗早期症状也许不是胸痛,而是这三种身体的异样!

受某些影视剧误导,很多人认为心梗发作就是心前区突发疼痛,患者迅速倒地不起,而现实生活中,心梗发作可能更多变。

最常见的心梗早期发作症状时胸痛,上腹部心前区突发剧痛,可能是压迫性疼痛、绞痛,伴随紧缩感等,有时持续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

心梗突发时,胸前区像压了块大石头,患者会自觉呼吸困难,有时候疼痛还会放射至左侧肩膀、后背,并伴随全身大汗淋漓,静坐或平躺休息更得不到缓解。

除了这条典型症状,还有近40%的人群突发心梗时并无此症状,反而是出现一些容易混淆的症状,这导致很多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特别是出现以下三种身体异样时,要足够重视,这可能也是心梗发作早期预警,及时就医可能会挽回性命。

1.胸口的不适

胸口总觉得闷,呼吸不通畅有约束感,又不明显,有时甚至像吃多了胀气,还伴随咳嗽,体力近期出现明显下降,同时脸色苍白、频频出汗,虽然症状并不剧烈,对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大碍,总是反反复复出现。

这时候就要警惕是心梗发作的前兆了,此时可能冠状动脉已经出现狭窄的情况,心肌供氧不足,这是心脏在无声的警告,随着症状持续恶化,胸闷感会加剧,患者脸色变得青紫,同时情绪上烦躁焦虑。

胸闷症状不被重视,是因为很多肺系疾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那些患有老慢支病史的人群,心梗突发胸闷气短被误诊的几率很大。急性心梗发作时胸闷可能伴随胸痛,发展迅速,难以通过自我休息缓解,所以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的患者就医时,医生不会仅凭患者描述就下结论,要结合心电图、胸腔造影等进行判断。

2.除胸口疼外的其他疼痛

不明原因是的手臂、肩膀疼痛、牙痛等也可能是急性心梗发作的症状。

心脏内血管和神经发达,当心梗突发时,神经冲动有可能传导至手臂、肩膀等部位,引起相应部位肌肉的酸痛、麻木。

特别是有些人在劳累后,疲劳感倍增,自觉手臂疼痛,认为是肌肉劳损,可能休息一段时间就能缓解;而休息后手臂肩膀疼痛依旧反复,那就要多留个心眼,可能是心梗突发前兆,应足够重视。

心梗突发时,有些神经反射还会牵扯到牙齿痛。患者会察觉自己牙齿,在未出现牙周病患的情况下,反复出现持续几分钟的莫名疼痛,尤其是在运动、劳累后疼痛更明显,适当休息就能缓解,就要怀疑时急性心梗发作。

普通牙疼,是在受到外界冷热刺激、某颗牙齿或牙龈有炎症,被牙刷或食物被触到会疼痛加剧,而心梗发作的牙疼则毫无诱因。

还有些患者在心梗发作会出现嗓子疼,这极易与感冒咽喉肿痛混淆,心梗突发时出现的咽喉痛也是神经扩散性疼痛,但并不会出现发烧、流鼻涕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更不会自愈,这是与心梗最大的区别。

3.上腹部消化道不适

心肌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神经传导,最终的感受器在心脏下壁表面,与腹部胃区位置极近,患者不仅自觉上腹部疼痛,还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很多心梗患者感受不明确,误以为自己患有急性肠胃炎,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对于这种突发性的消化道不适症状,不能当做简单胃肠道疾病,有相关统计显示,有8%的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症状。

特别是服用胃药没有明显改善,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群体,一定要将心梗放在胃肠疾病之前,要先进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梗的可能在进行治疗。另外,心梗发作引起的腹痛等症状病情进程快,疼痛难以忍受,还可能伴随其他部位的疼痛,而胃肠疾病则相对较轻,疼痛范围有限。

除了以上三种症状,心梗突发时患者还会出现疲劳感加剧,不明原因的血压突降等情况,这些看似与心梗无关的症状,也要足够重视,不要延误心梗的救治时间。

尽管心梗危害大,病情重,但心梗的预防是很好把握的,只要做好以下几点,就能降低心梗的发作几率。

三、如何预防心梗的发生?

与其他疾病的预防相比,心梗的预防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特别是在气温骤降时,一定要做好防范工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入秋后,特别是北方地区,早午温差大,对血管的刺激比较强烈。容易诱发心梗。在此期间要做好特定身体部位,比如头部、脚部以及胸腹部的早晚防寒保暖。

洗澡的水温不宜与体温相差太大,过高的温度会刺激血管扩张,造成心脏缺血缺氧;水温太低又会导致血管收缩过度,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心脏负荷增加。

洗澡时水温要先保持在40℃左右,先洗脸、手等部位,在浴室温度上升后,再调整为自己比较适宜的洗澡水温冲洗躯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留有通风窗口,以免患有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人缺氧而产生胸闷感。

秋冬季外出晨练不宜过早,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等太阳充分升起,地表温度上升后再锻炼,避免温差幅度过大,对血管造成强烈的刺激。

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量不宜过于剧烈,有心脏疾病的人群,运动要以下肢锻炼为主,避免造成血压上升。

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易发生心梗的高危人群,别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其他营养成分均衡搭配;不吸烟喝酒;作息规律,不要过度劳累;注意精神的稳定,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切忌情绪极大波动。

对于三高患者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测,及时控制心梗发生的危险因素,掌握自己身体健康程度,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心梗发作时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而还有一部分人则会出现与此毫不相干的牙痛、上臂疼痛、腹痛、胸闷等症状。所以当自身出现病因不明显的上述异常时,要及时治疗,鉴别是否为心梗。

参考文献

1.《年轻人心梗比老人更危险!附一套“4321”口诀防心梗》生命时报2022.4.24

2.《4 天 3 例心梗,与这个变化有关!入秋防心梗,注意这 5 件事》科普中国2023.9.28

6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