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什么是益生元
益生元,其实就是肠道有益菌的“食物”。这些益生元,我们的身体没办法吸收利用,有害菌也不喜欢,唯独 有益菌 对它情有独钟。
此外,绝大多数的益生元还具有 吸水膨胀 的特性,这种特性让益生元可以 挤占肠道空间,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相比于益生菌的 百年发展史,益生元的历史要短得多。
益生元的概念最早诞生于1995年(24 年前),由 Gibson 和 Roberfroid 提出,他们在论文中对益生元的定义是:
“益生元是一种不能被消化,可以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肠道特定菌群,并维持和提高宿主健康的 食品原料。”
Gibson 因此被称为“益生元之父”。
2010 年,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再次定义膳食益生元为“ 选择性发酵 的成分,它能对胃肠微生物的组成活性产生特定变化,进而有利于宿主的健康。”
拆分下来,就是以下 4 点:
1.在胃肠道上,既不能被水解也不能吸收;
2.刺激有益菌的生长,能被有益菌作为食物并发酵;
3.优化肠道菌群的构成和数量;
4.有益于机体健康。
即便全球市场上有多个作为益生元的产品,但迄今只有 4 个有足够多的人体试验数据支持,即 菊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乳果糖(异构化乳糖),其他功能性低聚糖,目前被列为候选益生元。
也就是说,其他的益生元仍然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它们的作用和功效。
下面就以低聚果糖为例,详述益生元的 国内外发展史。
02
///
益生元的海外发展史
尽管直到 1995 年,学术界才真正定义了益生元,但益生元产品出现的时间更早。
1948年,德国特福芬公司开发出世界第一款含有双歧因子(益生元)的乳制品,主要针对 消化功能弱和早产的婴儿。
1953年,特福芬公司开始在 婴儿奶粉 中添加益生元,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双歧因子应用开发的公司和案例。
1983年,日本研究者们发现:以低聚果糖为首的 难消化低聚糖,食用后可以完整进入肠道,被双歧杆菌(有益菌)利用,从而促进双歧杆菌生长,有益肠道菌群平衡和消化健康。
同年,日本明治药业第一次实现了低聚果糖的工业化生产。
1987 年,整个欧洲已经将 低聚果糖 和 菊粉 作为食品配料,添加在普通食品中。
1989 年,日本可尔必思公司发布了'Oligo CC'饮料(含糖量很高,不推荐喝),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含有低聚糖的功能性饮品。这款产品在日本市场成为一款火爆单品,年销8000 万瓶,销售额高达 80亿日元。
1993 年,专家 Kunz提出,母乳 中含有 低聚糖,可以增加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
2000 年,美国 FDA 将短链低聚果糖列为公认安全级别(GRAS)的 功能性食品配料。自此,益生元开始被 广泛应用 于食品当中。
到了 2006 年,为了规范益生元在婴幼儿食品中的应用,欧盟修改了 91/321/EEC 号文件,规范了益生元和益生菌在婴幼儿食品中的添加。
03
///
益生元的历史(我国)
而我国益生元的发展进程,相对起步较晚。
1990 年,工信部行业标准《功能性低聚糖通用技术规则》中提出,功能性低聚糖可以直接作为食品配料。
1995 年 8 月,无锡糖果食品厂首次实现了低聚异麦芽糖的工业化生产,这是我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功能性低聚糖产品。
1997 年,《GB16740-1997 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将低聚果糖列为 保健食品原料。
直到 2013 年 8 月,国家卫计委才明确,低聚果糖既可以作为 营养强化剂 添加到婴幼儿奶粉中,也可以作为 食品配料 添加到普通食品中。不同的是,前者要求低聚果糖纯度达到 95% 以上,而后者对于纯度没有硬性规定。
04
///
益生元的分类
益生元,其实广泛存在于我们 日常的食材 之中。
图:常见食物中益生元的含量
表:常见食物低聚果糖含量及聚合度
除了低聚糖,益生元还包含 难消化多糖 及 糖醇类物质,它们具有不易被消化的特性,同时可以被双歧杆菌或乳杆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当然, 不同物质结构的益生元,甚至不同聚合度的低聚糖,对有益菌的 促进作用和作用机制 都存在着一些差异。
常见的益生元:菊粉、低聚果糖、抗性糊精、木糖醇 等,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别呢?是否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层,选择不同的益生元呢?补充益生元与补充益生菌又有着怎样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