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设要点
快速诊断体系:心电图自动传输系统:救护车与医院实时共享心电图数据,提前启动导管室。高敏肌钙蛋白检测:15 分钟内出具结果,精准识别心肌损伤。多学科协作机制:心内科主导,联合急诊科、心外科、影像科成立 24 小时值班小组。典型案例:北京协和医院胸痛中心通过 “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 模式,D-to-B 时间缩短至 68 分钟。2. 数据成效
全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达 1800 家,STEMI 患者死亡率从 15% 降至 8.2%。(二)卒中中心:神经急症的全周期管理1. 关键措施
溶栓 / 取栓技术下沉:基层医院通过远程卒中网络实现静脉溶栓,三甲医院重点开展机械取栓(如 Solitaire 支架取栓术)。康复早期介入:设立卒中单元,将康复治疗纳入急性期流程,使患者早期康复参与率提升至 75%。2. 创新实践
上海瑞金医院卒中中心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CT 影像判读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三)创伤中心:严重创伤的一体化救治1. 体系构建
分级救治网络:一级创伤中心(三甲医院):承担复杂创伤救治;二级创伤中心(县级医院):处理常规创伤。损伤控制外科(DCS):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 “止血 - 复苏 - 确定性手术” 三阶段策略,死亡率降低 30%。2. 技术突破
3D 打印技术在骨盆骨折精准复位中的应用,手术时间缩短 40%。(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母婴安全的最后屏障1. 高危管理策略
妊娠风险五色预警:建立 “绿、黄、橙、红、紫” 分级管理系统,橙色及以上风险孕产妇由救治中心直接管理。多学科联合门诊:针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复杂病例,产科、心内科、内分泌科联合制定个性化方案。2. 应急能力提升
南京鼓楼医院通过 “模拟产房” 演练,将产后出血应急响应时间从 8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五)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生命早期的守护天使1. 技术创新
极早产儿救治:应用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降低早产儿死亡率,体重<1000g 婴儿存活率从 50% 提升至 78%。新生儿 ECMO 技术:北京儿童医院开展新生儿 ECMO 治疗先天性膈疝,成功率达 65%。2. 区域协同网络
广东省建立 “省级中心 - 市级分中心 - 县级转运站” 三级网络,危重新生儿转运成功率 98.7%。(六)老年医学中心: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1. 服务模式转型
整合照护体系:推行 “老年综合评估(CGA)+ 多学科团队(MDT)” 模式,覆盖疾病诊疗、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领域。安宁疗护服务:试点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将晚期肿瘤患者疼痛控制率提升至 92%。2. 智慧养老探索
华西医院开发 “老年健康云平台”,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慢性病远程监测,患者再入院率下降 22%。四、挑战与对策(一)共性问题资源分布不均:西部三甲医院胸痛中心覆盖率仅为东部的 60%。人才短缺:创伤外科专业医师缺口达 3.2 万人。学科壁垒:多学科协作流于形式,35% 的医院存在会诊响应超时。(二)解决路径政策倾斜: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西部医院购置移动 CT、ECMO 等设备。人才培养:实施 “创伤救治专科医师培训计划”,5 年内培养 5000 名专业人才。信息化赋能:推广 “5G + 远程医疗”,实现基层医院与中心医院实时联动。五、未来展望(一)技术创新方向人工智能应用:AI 辅助诊断系统在胸痛、卒中识别中的准确率已达 95%,未来将拓展至创伤评估。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创伤救治场景,优化急救流程。(二)政策深化举措分级诊疗推进:将中心建设成效纳入三级医院评审核心指标,ROSC 率<40% 的医院限期整改。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康复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建设,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六、结语国家三甲医院核心救治中心建设是提升我国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战略工程。通过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救治网络。未来需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完善协同机制,为实现 “健康中国 2030” 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国家卫健委.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2023 版)》.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发展报告(2024).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蓝皮书(2025).UNICEF. 《早产儿生存与发展全球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