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烫锅子喝酒

胖哥说说 2022-10-04 08:55:38

原本想趁着小长假好好写点东西,一杯茶一盒烟一个电脑写一天,哪曾料忽而病来,声音暗哑,几口不能言,喝水吃饭需咬牙切齿忍痛下咽方可果腹,赶忙去看郎中,抱回一堆药,看着发愁。每日浑浑噩噩,醒了睡睡了醒,不知今夕何夕。昨日症状稍缓,第一反应是肚饿嘴馋,想吃这个吃那个,被爱人一个白眼否决,得,继续喝稀粥吧。

不让吃,咱可以想嘛。记忆回到三十年前我的儿时,在农村老家生活的人们一年到头手脚不歇,也很少闹毛病,或者说,很多毛病在他们这里不算事,一颗安乃近双鱼片啥的便扛了过去。唯独感冒没法抗,流着鼻涕眼泪浑身乏力,想下地也下不去。

老家人把头疼脑热感冒都归结于上火,一旦有了症状,立马展开行动,用土办法下火。总结起来老三样:小针扎、顶针刮,烫个锅子喝酒呀。哎呀我真是个人才,这也能编成顺口溜。

小针扎,是用针扎手指头的背面,也就是指甲下面的区域。先找一根细线,拿住难受之人的手,上下晃几下,两只手来回刷几下,最后找到要扎的指头,用细线紧紧缠绕,中间留出缝隙。下针者,牙咬线头,一只手扶着要扎的指头,一只手拈针,迅速在缝隙间扎一两下,挤出几滴血来,干净的纸抹掉,松线、换指头。

此间有几个要点,一是针要用小号缝衣针,为啥不用大的?疼;二是捆指头时不能心软,你绑得越紧,扎的时候越没感觉;三是扎出血后得会看颜色,鲜红的不必再扎,暗红的可以继续,什么原因我也不懂。

小针扎完了,就得顶针刮了。刮也就是刮痧,老家人喜欢用顶针或者制钱、硬币,因顶针顺手,所以最为常见。塞外人家,讲究简单粗暴,没人用什么牛角板之类的温柔器具,倒一碗温水,顶针里面蘸蘸,撩开衣服,开刮。

刮是有顺序的,先四肢,重点在手弯儿腿弯儿处,再前胸后背,沿着肋条来。顶针刮的时候很疼,即便是下手温柔的奶奶也一样。于是,人们秉承着长痛不如短痛的原则,狠着心猛刮一气,迅速出痧拉倒。

以上两种不能再写详细了,再写又说我没有资质,不能掺杂医疗知识,过不了审。

咱重点说说烫锅子喝酒吧。

烫锅子,是指在炉子上放个铝制炒瓢,倒上水涮菜吃,可以理解为素食版涮羊肉。乡亲们要是如上述说得难受了,锅子要烫两次。第一次纯粹的烫锅子,就是吃,不见荤腥或少见荤腥,自制的调料做得咸咸的,白菜豆腐粉条以及各种干菜使劲儿吃,直到满头大汗,从锅里面舀一勺汤水,喝了后钻被窝,甭管白天黑夜,睡觉捂汗。这次的烫锅子不能喝酒,当然,你背着婆娘偷摸喝一口不算。

第二次的烫锅子,是在病去体轻时,好好吃喝一顿,补补力气。此次烫锅子,有酒有肉。插句话,不知为何,在我儿时,感觉村子里的男人们要比女人们容易生病,岁数也活不过女人,所以烫锅子是专为男人们准备,一家人吃两样饭,男人看着孩子眼巴巴瞅着不忍心,会给夹一两筷子肉,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现在人们觉着无所谓的吃喝,那会都先紧着男人来,无它,家中劳力不能倒。

有酒有肉的烫锅子,肉是羊肉,酒是散酒。之所以不叫涮锅,是因为人们吃完了要把锅里的汤喝掉,好似之前涮进去的肉和菜,只是为了给汤添添味道。烫锅子蘸得最好的是麻酱,有的人家没麻酱,也懒得去乡里面打,就用腌韭菜花泡咸汤。吃的人无所谓,嘴里有咸味就行。朴素的老家人认为,不管你难受了几天,只要嘴里能尝出来咸味,那就是好了。

因为身体刚刚恢复,第二次烫锅子喝酒不能多喝,一两杯即可。在当时的人们心里,还没有什么吸烟喝酒有害健康的观念,尤其是喝酒,在庄户人家看来,能喝下去酒,喝下酒脑门上能渗出来汗珠子,表明你的身体已经通畅,吃完喝完可以干活去了。

烫锅子必须下炕守着炉子吃,一个小马扎坐好,碗筷酒杯放在炉盘外围,打酒的瓶子立在脚底,自斟自饮。为啥一年四季都有炉子呢?这个炉子是那种简易的炉子,平常烧水用。在夏天,谁家院子传出来烧劈柴的味道(平常人家烧煤、柴火和粪),那就是在烫锅子。

我小时候一直认为烫锅子的习惯和小针扎、顶针刮一般,属于传承,结果不是。爷爷说烫锅子是在八十年代初在村子里流行开来的,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的人们,有了余力去改善伙食,一家烫,家家烫。在农村就是这样,人们嘴上不说,心里都较着劲儿呢。

现在,不管是留守在村子里的还是进城的乡亲们,已经没人烫锅子了,想吃了火锅涮羊肉随便吃。可小针扎和顶针刮保留了下来,还在我这一代人的身上施行着,至于我的孩子,他们受不了短暂的疼,大人们也不舍得让他们受疼。一个时代一个样子,实属必然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风舞鹰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