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货价比拼多多售价还贵,蒙牛经销商: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了

零度有法谈 2025-04-02 04:28:51

"老张,你这箱特仑苏怎么卖68?我刚在零食店看到才55!"面对顾客的疑问,北京某社区超市的蒙牛经销商老张苦笑着点燃一支烟。

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这种抱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临期牛奶箱上,生产日期仿佛都在咧着嘴嘲笑他的困境。

从去年开始,蒙牛经销商们正经历着比北京沙尘暴更猛烈的行业风暴,2024年财报显示,这家乳业巨头净利润暴跌97.8%,而最魔幻的现实是:经销商们的进货价,居然比拼多多零售价还要贵!

渠道乱战下的魔幻现实

在郑州某仓储式超市,货架上的蒙牛产品正在上演"时空错乱"的戏码。同一排货架上,生产日期相差三个月的特仑苏牛奶,价格梯度比期货市场还复杂,3月产的标价46元,2月产的40元,而角落里那批"元老级"1月产牛奶,正在以35元的骨折价向保质期终点冲刺。

这种魔幻场景背后,是蒙牛渠道体系正在经历的解构与重构。

"现在卖牛奶得学会看保质期炒股。"一位不愿具名的"倒爷"透露,某些经销商甚至开发出"临期牛奶期权交易"。

提前三个月预定即将到期的库存,转手就能在拼多多上当"期货"抛售。这种神奇的商业创新,正在瓦解蒙牛苦心经营二十余年的价格体系。

更荒诞的是,当传统经销商扛着房租、人工成本苦守60元底线时,电商平台上35元的价格让线下的店铺差点站不住脚。

蒙牛狼性复苏的代价

时间拨回2016年深秋,刚接任CEO的卢敏放站在呼和浩特总部落地窗前,眼前是蒙牛连续两年被伊利压制的惨淡业绩。

这位带着达能、雅士利等多家名企战绩的空降统帅,祭出了一剂猛药:将金字塔式的职能管理,改造成扁平化的事业部制。

这场被称为"蒙牛史上最激进"的改革,将销售团队瞬间化身狼群,决策权下放让区域经理们拥有了定价生杀大权。

"当时每个大区都像独立王国,只要完成KPI,总部基本不过问具体操作。"某离职大区经理回忆,这种"放羊式管理"确实让蒙牛业绩快速回血,2017年营收增速重回双位数。

但狂欢背后,渠道管控的缰绳正在悄然松动。当各事业部为冲销量疯狂向经销商压货时,没人注意到渠道库存正在暗流涌动。就像被过度开垦的草原,表面的青翠掩盖着地下的水土流失。

千亿执念下的渠道裂变

2021年蒙牛收购妙可蓝多的签约仪式上,卢敏放意气风发的侧影被媒体定格。

彼时没人想到,这场耗资30亿的豪赌,会成为压垮渠道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为实现千亿营收目标,蒙牛开始多线作战。

70亿收购贝拉米剑指高端奶粉,增资妙可蓝多布局奶酪蓝海,收购艾雪冰淇淋开拓东南亚市场...看似完美的战略拼图,却让渠道管理逐渐失焦。

最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2023年。当传统经销商还在为商超铺货争得头破血流时,蒙牛已悄悄为零食量贩店开辟了"特供通道"。

在长沙零食很忙门店,贴着定制条码的特仑苏以低于经销商进货价10元的价格横空出世。

这种"嫡庶有别"的渠道策略,就像在自家后院同时点燃了多堆篝火——火势看似壮观,却让整个草原陷入无序燃烧。

价格屠刀下的生存游戏

面对渠道乱象,蒙牛并非毫无作为。2024年初推出的"雷霆行动",号称要动用AI大数据追踪串货行为。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经销商们很快找到了破解之道:给货车装上GPS屏蔽器,在城乡结合部建立"中转仓库",甚至发明了"牛奶漂流瓶",把整箱产品拆散混装运输。

这场牛奶混合大作战最终反噬到蒙牛自己身上,查处串货的成本,比串货本身造成的损失还要高。

更值得玩味的是消费端的嬗变。当消费者在拼多多比较着不同保质期的牛奶价差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这场渠道革命的"无形推手"。

某电商运营透露:"现在我们卖牛奶得像卖股票,早中晚要调三次价。"这种极致的价格敏感,正在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当牛奶变成完全竞争商品,品牌溢价还剩下多少价值?

蒙牛的困境就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传统快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集体焦虑,照见渠道革命对商业伦理的残酷考验,也映衬着消费降级时代品牌价值的微妙位移。

那个靠"每天一杯奶"的朴素承诺就能征服市场的时代正在远去,当牛奶变成可以按保质期分段定价的"时间商品",或许该有人问问:我们喝下去的,究竟是营养,还是资本游戏的泡沫?

参考资料

《蒙牛乳业:2024年实现收入886.7亿元》人民网2025-03-27 13:18

《净利大降94%背后,蒙牛狂甩包袱》新浪财经2025-03-31 15:46

0 阅读: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