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沉。31句顿悟诗词,助你释怀,不再纠结

香巧浏览文化 2025-03-07 04:39:54

人生一辈子,有时细想,不就生死而已吗?

生,就好好生活下去;死,就从容的离开人间;

这世上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

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这世上走一回就潇潇洒洒。

新的一年又来了,不妨换一种心态,一切随心、随缘,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看透则轻,故而欢愉;释然即淡,便得幸福。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我们皆是匆匆过客,许多人事,终究非我等所能主宰,比如悄然流逝的时光、渐行渐远的身影。

“心”字三笔尖,无一不向外跃动,寓意着越是执着紧握的,往往越易从指间溜走。

面对生活,应学会随缘而安,缘分深时,不妨多多相聚共度;缘分浅薄,便任其自然消散。

31句释怀放下诗词,愿您品读之后人间清醒,不再执着,不再纠结。

01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驾一叶扁舟悄然离去,将剩余的人生寄托于浩渺江海之间,放下俗世牵绊,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境界。东坡夜饮醒醉之间,将宦海沉浮化入渔樵闲话。这江海寄身的狂想,非是避世逃名,而是把庙堂忧患重新熔铸为天地文章的气魄。

02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这一世能够畅怀大笑的日子能有几多?遇知己共饮之时,便当抛却忧愁,一醉方休,尽享欢愉之瞬。岑参在凉州军帐中掷出盛唐最强音,把边塞苦寒酿成浓烈酒浆。这大笑醉倒的豪情,正是大唐人用生命烈度对抗荒芜的生存智慧。

03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沉。

——五代·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世间万物随流水般悠然逝去,细数过往,无非如梦幻泡影般起落,终究归于沉寂。后主亡国后参透的幻灭感,在夜雨声中凝成血色谶语。这「一梦浮沉」的顿悟,竟比《虞美人》的愁思更具穿透历史的重量。

04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无题》

沉浸于梦幻的泡影之间,无需追问红尘琐碎,因为这百态人生本就如同一场梦境啊。鸟窠禅师偈语如棒喝,将世俗执念击得粉碎。这般当头断喝,让中唐文人在佛前照见功名如露的真相。

05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

若能把俗世烦扰暂且搁置,内心空明,则无论何时何地,皆是人间美好的季节。绍昙禅师颂古诗里的平常心,把禅理化作四时风物。这「好时节」的密钥,原来是放下机心的赤子眼目。

06

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的每个片段犹如飞鸿掠过雪地,留下短暂而独特的痕迹,难以捉摸又耐人寻味。子瞻渑池怀旧诗,以雪泥鸿爪喻生命无常。这般通透的譬喻,让北宋文人开始用审美的眼光观照人生逆旅。

07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宋·程颢《秋日》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程明道秋日偶成诗,将理学家的格物功夫写成天人交响。这静观自得的境界,是宋代理学最美的精神副产物。

08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了悟过去的事无法挽回,但明智之人知道未来尚可把握和追求,因此当珍惜当下,坦然向前。渊明归去来辞里的顿悟,让千年文人有了精神返乡的路标。这「悟」与「知」的转捩,恰似五柳先生为中华士子点亮的归航灯塔。

09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清·王国维《忆江南·独上高楼望帝京》

独自登高远眺京都所在,即便飞鸟尚需半年之久方可抵达,那遥不可及的距离承载着深深的思念与期盼。静安先生忆江南词,将遗老孤忠凝成空间张力。这「半年程」的丈量,让清末知识分子的彷徨有了地理维度。

10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人有七情六欲,有些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永叔尊前拟归期,勘破情痴的本质。这不关风月的宣言,竟比泪眼问花更深邃,道尽所有执念的荒诞性。

11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宋.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如今最为适宜之事,便是随心所欲地沉浸于酒的微醺、畅游天地之间或安然入梦。稼轩示儿词里的三宜,是英雄投闲置散后的黑色幽默。这自嘲式的旷达,裹着南宋志士难以消解的块垒。

12

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

——宋·释宗杲《偈颂一百六十首》

至高无上的真理大道就在眼前,恰恰因为太近、太寻常,人们往往难以察觉其存在而忽略了它。宗杲禅师偈颂直指本心,将玄妙佛理拉回当下。它喝断了凡人妄想的霹雳手段。

1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定风波》

手执竹杖脚踏草鞋,这份简朴轻松已胜过骑马疾行,面对世间的风风雨雨,又有何惧?东坡沙湖道中遇雨,将狼狈写成诗意突围,苦难是人生必含内容,只要以从容淡定的态度走过一生,笑对人生起伏,万事皆无。

14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五首 其四》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元稹离思诗中的「半缘君」,把悼亡情思炼成不朽金句。这矛盾修辞,竟成中国爱情诗最凄美的语法。

15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人生短暂,有美酒当前,应尽情痛饮,要知道那一滴滴醇香,是不会跟随我们抵达黄泉之地的。高翥清明对酒诗,以死观生的视角击碎功名幻象。这「一滴不到」的冷峻,让祭奠仪式成了生者的自我救赎。

16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宋·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纵使山河壮美令人怀念远方,但落花飘零、风雨凄迷更让人感伤春天的消逝。晏同叔浣溪沙词,在时空浩渺中抓住现世温暖。这怜取的抉择,让北宋词坛的理性之光穿透感伤迷雾。

1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坚信乘风破浪的一刻终会到来,届时扬起云帆,穿越波涛汹涌的海洋。太白行路难中的金石之声,把失意写成待发的引弓。“会有时”的坚信,让盛唐气象在个人困顿中愈发璀璨。

18

老身今自由,心无疚,随意度春秋。

——明·李昌祺《金字经 其四 喜舍第昌明至》

年岁虽老,却获得了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心中无愧无悔,便能够随心所欲地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尽享恬淡宁静的老年生活。李昌祺喜弟至诗,将暮年心境写成生命凯歌。这随意度的从容,大抵是历经宦海后的精神涅槃。

19

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阔,且徜徉。

——元·邵亨贞《江城子 癸丑岁季夏下浣,信步至渔溪潘氏庄》

请相信人生百年都像是一场梦,天地如此广阔,不如就在这广阔天地中自由自在地漫步徜徉吧。词人一生的顿悟,把元末乱世的焦虑化作云淡风轻。这且徜徉的姿态,让末世文人有了对抗虚无的武器。

20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唐·李白《行路难三首》

生前不妨尽情享受杯中酒带来的快乐,至于身后能否流芳百世又何必过于挂怀?太白行路难中的反诘,撕碎功名簿册的虚伪。这杯中的琥珀光,竟比凌烟阁的丹青更近永恒。

21

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

——明·施耐庵《水浒传》

看见钱塘江水的潮信来了,今天才知道我就是我。人只有通过经历和顿悟才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鲁智深坐化前的偈语,让水浒江湖有了禅宗机锋。这我是我的证悟,竟比佛经万卷更直指本心。

22

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宋·释怀志《答觉范问住山》

即使身穿粗布麻衣,以拳头为枕,在简陋的绿萝庵中生活,也是历经数世轮回修行的梦想所在。将苦修写成诗意栖居。这几生梦的轮回,让禅房草庵成了最奢侈的精神宫殿。

23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尘世间的欢乐与悲欢,如同过往云烟,自古以来万般事物皆如江水东流,瞬息万变且一去不返。太白梦游天姥吟,把人生虚幻写成银河倒泻。这东流水的譬喻,让盛唐的豪迈里渗进一丝存在主义的凉意。

24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五代·契此《插秧歌》

只有当人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得以净化时,才能如同稻谷成熟般收获内在的丰盈;看似后退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为更好的前进与升华。布袋和尚插秧歌,将农事劳作点化为无上妙法。这后退向前的高深,让禅宗智慧有了最朴素的载体。

25

清白而游,江湖风月之秋;变态而神,云烟草木之春。

——宋·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在清澈高洁的精神世界里悠然漫游,犹如秋日江湖间赏风观月;随自然变化而灵动超脱,正如春天草木焕发生机,云雾缭绕。释正觉禅赞中的机锋,把四季轮回写成开悟轨迹。这变态而神的观照,让自然现象成了接引众生的舟筏。

26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宋·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

终究能有几人真正捕获心中的“鹿”(象征所追求的理想),而多数人却可能终日沉溺于如梦似幻的追逐中,不自知实为“梦为鱼”。以“梦鹿得鱼”的典故,撕开认知的虚幻面纱。这冷峻的诘问,让北宋文人开始怀疑所有确信的真实性。

27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宋·王安石《怀钟山》

无需等到美梦成空(黄粱熟喻指梦境破灭),才觉悟到人世间原本就如同一场大梦,应及早醒悟真实的人生意义。荆公怀钟山诗,将宦海生涯看作未醒的梦呓。这提前的觉悟,让变法者的执念显出悲壮的荒谬感。

28

纵他人说纵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宁。

——唐·贯休《山居》

任凭他人评说嘲笑,哪怕世界动荡乾坤颠倒,内心依然保持宁静与淡然,坚守自我之道。贯休山居诗中的狂狷,把世俗非议当作耳边松涛。这只宁的定力,让晚唐诗僧的形象如孤峰峙立。

29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宋·苏轼《上元过祥符...》

不再用琉璃灯盏闲散地照亮佛像,方能体悟那无穷无尽的佛法,其实源自内心的光明,无需外物点亮。东坡上元禅寺诗,用佛前灯火勘破有无之辩。这「无灯」的顿悟,竟比千卷《楞严》更近佛法真谛。

30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宋·王安石《望江南》

期盼自己的六根永远保持平静,心境如明净的宝月映照在琉璃之上,澄澈清明。荆公望江南词,将政治抱负转化为修行誓愿。这琉璃心的意象,让变法者的刚毅与禅者的柔韧完美相融。

31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宋·释宗杲《送超僧鉴》

那就将熔炉中的一点白雪,融化后化作人间照亮黑夜的灯火,比喻用自己的智慧和纯洁照亮他人。释宗杲送僧偈语,把佛法慈悲写成燎原星火。这照夜灯的宏愿,让禅宗公案有了济世度人的温度。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4 阅读:91

香巧浏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