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土豪们现在都指名要‘中国制造的马自达’了,这事儿你敢信?”
你说,这图啥?
难道是他们那嘎达的石油,烧腻歪了,想换换口味,体验一下“中国智造”的魅力?
青岛跨境电商李总最近就碰上了这档子奇事,一打听,嘿,还真跟长安马自达EZ-6在欧洲卖爆了有关系。
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味道有点怪:国内9.98万起售,欧洲那边愣是翻了个倍,卖到33万!
这差价,搁国内都能再买两辆EZ-6,外加一辆五菱宏光MINI EV了。
你说,马自达这波操作,到底是玩啥呢?
这事儿要是搁几年前,咱肯定觉得是“崇洋媚外”,可现在不一样了。
中国制造,早就不是“廉价”的代名词了。
但问题是,这价差也忒大了点吧?
难不成,真的是像网友调侃的那样:“马自达是不是把小数点标错了?”
要说这欧洲市场,水深得很。
你以为把车运过去就能卖高价?
图样图森破!
先不说那严苛的“欧7”排放标准,逼得车企们在技术和材料上玩命升级,光是那运费,就够喝一壶的。
2023年红海危机闹得凶,中欧海运价格蹭蹭往上涨,直接把EZ-6的出口成本抬高了一大截。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成本,最后还不得欧洲消费者买单?
更扎心的是,就算你咬牙切齿交了高价,买回去的EZ-6也不一定让你满意。
德国《Auto Bild》杂志搞了个长测,发现这车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跑,实际续航里程根本达不到官方宣称的600km,顶多也就480km。
这事儿要是搁国内,早就在网上吵翻天了。
你说,这要是影响了口碑,马自达在欧洲还能站得住脚吗?
再把目光转回国内,这又是另一番景象。
9.98万的起售价,简直就是“价格屠夫”,直接杀进了A级车市场,把比亚迪秦PLUS这些老牌劲旅都给干懵了。
马自达这招,就是奔着抢占市场份额去的。
你说,这国内低价,是不是就意味着质量缩水?
倒也不是。
郑州跑网约车的王师傅就说了,他去年花了13.8万买了EZ-6增程版,每天跑300公里,油电费才99块钱。
以前开油车,光油钱就得180!
而且,这车还挺靠谱,零下10℃的冰雪天,比亚迪汉DM-i的车主都在抱怨续航缩水,他的EZ-6愣是保持了九成水平。
还有上海白领小林,本来想花26万买特斯拉Model 3,结果试驾的时候被那硬邦邦的悬架给颠得头晕眼花。
一转身,发现EZ-6居然有带按摩功能的“零重力座椅”。
现在她每天下班后都要在车上享受15分钟座椅按摩,直言“这功能比自动驾驶实用多了”。
光靠低价和舒适性还不够,还得有点真本事。
德国《汽车画刊》的麋鹿测试数据就证明了,EZ-6在操控性能上那是杠杠的,比宝马i4还快2km/h。
而且,车载的华为HiCar系统也挺给力,自动泊车、识别德语路标,样样精通。
这技术上的优势,才是马自达敢卖高价的底气。
这国内外价差摆在这儿,难免让人心里有点不平衡。
你说,凭啥同样的货,外国人就能多花那么多钱?
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早就说了,未来要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到2030年海外销量要占到30%。
这意思很明显,海外市场是块大蛋糕,得想办法多切几块。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人发现了“商机”,通过平行进口渠道,把欧洲版的EZ-6倒卖到国内,价格甚至比国内官方售价还低!
你说,这算不算“出口转内销”?
这事儿也给长安马自达提了个醒,定价策略还得再好好琢磨琢磨。
马自达这波操作,到底是不是“豪赌”?
还真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一场精妙的市场博弈。
国内低价是为了抢占市场,海外高价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
至于未来会怎样,还得看马自达能不能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上再下一番功夫了。
这波啊,就看谁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