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红军俘虏,17年后竟成为上甘岭战役胜利的最大功臣。

诗兰谈过去 2025-02-17 05:28:53

崔建功为何能从一名国民党军的普通士兵成为开国少将?这一转变的背后,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也有个人选择的无奈与命运的捉弄。像许多从国军转投革命的将领一样,崔建功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崔建功,原名崔日发,1915年生于河北魏县。年轻时,他并没有加入什么激进的政治组织,而是跟随国民党东北军参加了战争。1935年,直罗镇战役爆发,崔建功所在的部队进入了战场。在激烈的炮火中,一个老兵提醒他:“红军优待俘虏,愿回家的,给三块大洋,枪一响,就投降。”年仅19岁的崔建功并不想再参与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在战斗开始时,他随便朝天放了一枪,然后丢掉武器,主动成为了红军的俘虏。崔建功甚至在晚年直言自己是“红军长征的胜利品”,这也反映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接受。

加入红军后,崔建功改名为崔建工,取名意在“建立工农政权”。这一改变,意味着他完全投入到了全新的革命事业中。可是,命运似乎并未给他太多选择。在随后的战争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成为了红军的一员重要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崔建功的名字也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直到朝鲜战争爆发,这个名字真正走进了历史的视野。

朝鲜战争中,崔建功所在的部队,正是面对美军的最前线部队。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崔建功担任了45师的师长,指挥部队坚守阵地。美军出动了6万多人,飞机、坦克、大炮等装备也远超我方,炮火密集程度达到了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面对如此猛烈的攻势,崔建功毫不退缩,他对部下说:“如果守不住阵地,你就别回来见我了!”在战斗最激烈时,崔建功带领部队坚持到底,连他的警卫员、参谋、厨师都加入了战斗。在绝望的情形下,他依旧不屈不挠地带领着战士们抵挡住了美军的数百次进攻,最终以血与火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斗,无疑是崔建功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在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之后,他与战士们的英勇精神震撼了所有人。崔建功自己也说:“战斗中,官兵们所展示的有我无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即便如此,这场胜利带来的却并非纯粹的喜悦,反而是深深的痛苦与沉重。他回忆说:“这一仗伤亡太大了,死了那么多兄弟们,我有什么好说的?”即便身为胜利的指挥官,崔建功依然无法忘记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

战斗结束后,崔建功回到国内,继续为国家服务。1954年,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秘书处的一位人员曾建议他改名为“崔建功”,以表彰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卓越贡献。从此,崔建工正式改名为崔建功。这一改变,不仅是对他战功的认可,也象征着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到开国将领的华丽转变。

1956年,电影《上甘岭》上映,崔建功在观看过程中却表现得异常冷静。电影中的战斗场面并没有激起他太多的情感波动。看了一会儿,他便起身离开了。大家原以为他去上厕所,但直到电影放映结束,崔建功都没有回来。次日,有人问他为何未看完电影,崔建功的回应让人深感无奈。他说:“我不是不想看,我是不忍心看啊!我们师死了那么多人,你说我能看得下去吗?”他对于电影中那些夸张的表现也并不认同,直言道:“这哪像打仗啊?好人死不掉,坏人都死完了,要是仗这么好打,我这个师长就太好当了!”

这种质朴与严肃的态度,正是崔建功为人处事的真实写照。纵使他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甚至成为了人民的英雄,崔建功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凡的心。他从未为自己的功劳沾沾自喜,也从未因战争的胜利而丧失对牺牲者的深刻痛惜。

崔建功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故事,它更是一段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的奋斗历程。这个历程充满了悲壮与矛盾,也充满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崔建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忠诚与担当,也用自己的坚守让无数人铭记那个不屈不挠的英雄。

崔建功,生于1915年,去世于2004年,活了90岁高龄,善终。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与壮丽,既有血与火的战斗,也有对和平的向往。就像他曾说的:“这一仗死了那么多兄弟,胜利之后,我只有悲伤,哪里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他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