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说与中国开战?

调皮的老班长 2025-04-16 19:15:17

戈壁惊雷震九霄,东风快递镇群枭。

敢问寰球谁试剑?且看龙腾四海潮。

2025年4月15日,当全球目光聚焦于中美新一轮战略博弈时,中国西北某试验场的一次“饱和式反导拦截测试”引发国际震动:解放军同时发射16枚弹道导弹,又用新型双波段雷达引导反导系统悉数拦截。这场代号“砺剑-2025”的实战化演练,不仅验证了中国“以盾御矛”的尖端技术,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今日之中国,已具备令任何对手忌惮的“攻防一体”战略威慑力。

军事技术突破: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军力的飞跃式发展,首推技术层面的颠覆性突破。据2025年4月美媒《全球火力指数》评估,中国军力稳居世界前三,海军总吨位较五年前增长12%,三航母编队初具规模,福建舰搭载的电磁弹射技术甚至超越美国“福特级”航母的可靠性水平。更令西方侧目的是,中国火箭军已列装1200余枚导弹,射程覆盖500至5500公里,其中东风-41洲际导弹可20分钟内跨洲际投送核弹头,而鹰击-21反舰导弹则被五角大楼称为“航母杀手”。

在空天领域,歼-20隐身战机服役超300架,六代机原型机进入试飞阶段;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追踪31个目标并优先拦截7个威胁最大的目标,反导能力超越美国“萨德”系统。正如美国防部副部长希克斯2025年1月离职前坦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速度令人窒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与其竞争而非对抗”。

战略威慑体系:以核止战的“底线思维”

“以战止战,方能以戈止武”。中国始终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但核威慑能力的提升为和平筑牢了最后防线。2024年美《中国军力报告》称,中国实战部署核弹头达600枚,预计2030年增至1000枚,虽仍远低于美俄,但东风-41、巨浪-3等“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已形成可靠威慑。更重要的是,中国在2025年4月的反导测试中首次公开“多弹头分导拦截”能力,这意味着即使遭遇核饱和攻击,中国仍能确保二次反击力量,彻底打破“单向威慑”的旧有平衡。

这种“核常兼备、攻防一体”的威慑体系,恰如《孙子兵法》所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俄罗斯军事专家伊万诺夫评论称:“中国用技术而非数量重构了核战略逻辑,迫使对手在发动攻击前必须权衡‘能否承受报复’这一致命问题”。

和平发展道路:从“韬光养晦”到“有为担当”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中国军力提升绝非穷兵黩武,而是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累计参与30余项国际维和任务,在朝核、伊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2024年7月,中国促成缅甸各方签署《澜沧江-湄公河和平协议》,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誉为“多边主义支柱”。

反观美国,建国240余年中仅有16年未参与战争,在80国设800余个军事基地。从阿富汗到乌克兰,美国“战争代理人”策略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两相对照,中国“以武止戈”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与美国的霸权行径高下立判。正如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强调:“中国军队的强大,是为了让战争永远不发生”。

国际格局重构:从“单极霸权”到“多极制衡”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美国近年推动“印太战略”,在日韩部署“萨德”、在菲律宾部署“提丰”中程导弹,试图构筑对华包围圈15。然而,中国凭借“一带一路”倡议与150余国建立合作,2025年3月与海湾国家达成“能源-安全”联动机制,成功破解美国“小圈子”围堵。德国《明镜周刊》直言:“当美国忙着在亚洲部署导弹时,中国正用经济纽带将欧亚大陆编织成命运共同体”。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力增长并未引发周边恐慌。2025年4月,中俄举行“海上联合-2025”演习,双方舰艇互操作能力显著提升;同期,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南海行为准则》最终案文,区域安全架构趋于稳定。这种“以合作促安全”的模式,与美国“以对抗求霸权”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龙吟四海,止戈为武

“止戈为武,铸剑为犁”。中国敢于宣称“无国敢战”,绝非虚张声势,而是基于三重底气:尖端技术铸就的“硬实力”、和平理念凝聚的“软实力”、多边合作构建的“巧实力”。当美国众议长约翰逊2024年7月妄称“中国威胁全球和平时”,130名美国退役军官联名信中的歇斯底里,恰恰暴露了霸权衰落的焦虑。

历史早已证明,靠导弹与航母维系的霸权终将崩塌,而以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为根基的和平,方能历久弥新。正如“砺剑-2025”试验场上空的硝烟散去后,戈壁滩留下的并非战争的阴霾,而是一句无声的宣告:中国不惧战,但更善止战;敢战方能言和,能战方可止战!

5 阅读: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