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南朝鲜”为什么改叫“韩国”,得先从朝鲜半岛的分裂说起。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朝鲜半岛摆脱殖民统治,但很快被美苏两国以“三八线”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由苏联接管,南边由美国控制。到了1948年,南北各自建国:北边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南边成立“大韩民国”(韩国)。不过,两国都宣称自己代表整个半岛,互相不认对方是“国家”,从此开启了南北对立的历史。
中国最初称韩国为“南朝鲜”,背后藏着冷战时期的站队逻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与朝鲜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自然支持朝鲜的立场。由于韩国被视作“美国扶持的政权”,中国官方坚持用“南朝鲜”这个称呼(字面意思就是“朝鲜南边的地方”),既不用“韩国”这个国名,也不承认它是一个独立国家。换句话说,这名字带着鲜明的政治态度——不认可对方的主权身份,只当它是地理区域。
不过,这种称呼在1992年彻底改变了。
随着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到了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既然是建交国,自然要尊重对方国名,于是中国官方文件、新闻媒体全面改用“韩国”这一称呼。尽管朝鲜对此强烈不满,但国际形势已不可逆转——韩国通过经济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其建交,名字的转变已成定局。
其他国家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呢?
西方阵营从1948年韩国建国起就一直称其为“韩国”(ROK),因为本就是盟友;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时跟随中国称“南朝鲜”,直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各国与韩国关系正常化后,才陆续改口。更关键的是1991年,韩国和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国际社会正式以双方国名称呼它们,相当于默认了两国并存的现实。
说到底,变的不是韩国的名字,而是世界对它的态度。
韩国自1948年成立以来,国名始终是“大韩民国”,从未更改;中国从“南朝鲜”到“韩国”的转变,本质上是从“冷战对手”到“合作伙伴”的外交关系升级。可以说,一个称呼的变化,既见证了冷战的硝烟散去,也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到来。
如今,“韩国”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名字,但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国际政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藏着波澜壮阔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