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印度人尊称为圣雄,甚至其他国家很多人也这么称呼他,是对他一生投身于印度独立事业的一种肯定。
但随着越来越多关于甘地的史料被挖出,大家发现他的形象并不像印度人传说的那么完美。

甚至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所谓的圣雄称号也是名不副实的,认为不过是机缘巧合之下才成就了他的盛名。
而对甘地伟岸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执着一生的禁欲实验。
他自己认为实验很失败,在旁人看来也是失败的,但这两种失败却有不同的意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实验过于大胆和离谱甘地禁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印度本来就有这种苦行僧式的修炼文化。
甘地作为深谙印度文化,信奉印度教的哲学家、思想家,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而导致其下定决心这么干的直接原因,在他老婆身上。

一说是他父亲去世时,他却跟妻子行房,有亏孝道。感到莫大耻辱的甘地于是下定决心禁欲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甘地的妻子是个文盲,而甘地则是个知识分子,还出国留学,跟妻子没有共同语言。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才产生了后来对甘地禁欲实验的不同看法。
这个禁欲实验很简单,就是找女人给他沐浴、按摩乃至同寝,看自己能不能把持得住。
从三十多岁开始搞这种实验,一直到晚年还在搞。

晚年的时候,甘地甚至找来了自己的侄孙女做实验,这也是后来被人们主要诟病的一点。
这个实验成功了吗?甘地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因为甘地的目标是为了锻炼自己,达到完全不产生欲望的境界。
甘地坦言直到晚年,依然会产生生理欲望,也就等于变相承认了自己实验是不成功的。
想想也是,生理欲望这东西是人的基本欲望,根本不可能去除。
这个实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但甘地受宗教文化影响,估计是不相信的。

其他很多人也认为他没有成功,但我为什么要说这两种失败是不同的?
准确的说,甘地所说的失败,与后来人所说的失败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现在的人们说起甘地禁欲实验,不仅是嘲讽他无法消除生理欲望,更是认为他荒淫无度。
更有甚者,认为他只是打着禁欲实验的幌子来行苟且之事。
这样一来,甘地的道德形象不仅不完美,简直就是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这也与我上面说的两种禁欲的原因是相对照的。
认同他是因为父亲去世才决定禁欲的,一般不会认为他做了荒淫无度的事。

而认为他是因为嫌弃妻子才禁欲的,就认为他禁欲是假,借禁欲之名发泄欲望才是真。
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还没有哪一点可以证明后一种说法是成立的。
最起码并没有哪个接受过禁欲实验的女人表示受到了甘地的侵犯。
包括甘地的侄孙女,在后面评价甘地的时候,从没有说过甘地有过什么不好的行为。
而她对于这位长辈也一直充满敬意,所以我个人认为,甘地的禁欲实验固然是荒诞不经的,但也不足以推翻甘地的形象与地位。

而且甘地的禁欲实验虽然非常出名,甚至成为了关于他不可不谈的话题,但甘地一生并没有花费太大精力在这上面。
他的主要工作与成就还是在政治方面,即帮助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走向独立。
他被尊称为圣雄也同样是因为这一成就,绝不是因为所谓的禁欲实验。
所以我们要看他这个圣雄的名号到底有没有水分,必须从甘地的政治成就入手。
只要搞清楚,甘地的政治运动跟印度独立之间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有多大的联系就行了。

甘地的政治思想用六个字就可以概括,即世人所熟知的“非暴力不合作”。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翻译虽然简洁,却不容易弄懂。
特别是第一次接触的人,搞不好会理解为“你不对我使用暴力,我就不跟你合作”这种不合逻辑的意思了。
而要理解它真正的含义,必须把它拆成两部分,即“非暴力”和“不合作”,这是两个纲领。
用白话说就是,不使用暴力手段,但拒绝跟当局妥协。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有些难以理解的。

中国古代的底层百姓被统治阶级剥削到顶点时,一定会有人揭竿而起,使用暴力手段。
从没有没有过不使用暴力手段就能让当局退让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看到甘地用这种方式领导印度走上独立道路时,就感觉很假,或者就是背后另有玄机。
比如有人就通过种种资料分析出了一个阴谋论,那就是这一切其实都是英政府在背后推波助澜。
而甘地也是与英政府达成了某种协议,一起忽悠了印度底层民众等。
也就解释了英国为什么这么轻易就放弃了印度,可惜这种说法站不住。

第一因为甘地领导政治运动时,造成的声势使得全世界瞩目,无数聚光灯打在甘地身上。
如果他真与英政府有所勾连,或者有言行不一之处,一定会被人翻出来。
但时至今日,除了少数人的阴谋论之外,没有人怀疑甘地的所作所为是在做戏。
第二是这种阴谋论的逻辑说不通。英国是绝不愿意放弃印度的。
印度有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是女王王冠上最亮的一颗珍珠。
如果不是甘地领导的政治运动打击到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人绝不会同意印度自治。

英国人如果真愿意让印度自治,为何还要费劲巴拉地把印度分成三块呢?
两边是巴基斯坦(后来其中一块独立为孟加拉国),中间才是印度。
事实上,甘地究其一生都在尽力维持印度的完整和统一,他自己本人也因此而丧命。
总有人喜欢拿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思想去生搬硬套到印度身上,好奇为什么他们不采用暴力手段,像中国人那样驱逐外敌呢?
在这些人看来,只有用武力征服敌人,才称得上圣雄。而甘地,即使他有些成就,但不肯使用武力,实在难以称个“雄”字。

但如果了解印度殖民历史就会发现,印度人并非没有组织过武力反抗。
在印度大地上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起义,但还是被英国人镇压了。
归根结底,武力道路在印度走不通,在被殖民之前,印度已经很久没建立统一的王朝了。
反而是不断地被外来者征服,国内的种族、宗教、思想等都非常芜杂,很难做到统一指挥。
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是当时最适合印度人反抗的道路。
其实大家也有些误会这个“非暴力”的内核,不使用暴力可不代表不反抗。

事实上,甘地领导的政治运动,除了暴力革命外,几乎用尽了其他一切可以用的手段。
包括组织工人罢工游行,到政府门前静坐或者喊口号,拒不执行殖民政府颁布的法令等等。
不要觉得这些没有用,实际上殖民政府非常头疼。
英国殖民印度是为了挣钱,他们需要印度人工作,因为他们不可能从本土调工人去,太不划算了。
所以如果印度工人都撂挑子不干了,英国利益就受损了。之前没有甘地的时候,英国人可以杀几个人,以儆效尤。

但现在来了个甘地,他把人组织起来,灌输反抗的思想,这时候英国人杀人就不好使了。
因为人一旦被组织起来,就有了主心骨,不会轻易动摇了。
所以在后来的反对英国提高盐税的“食盐进军”活动中,我们得以看见壮观而惨烈的一幕。
甘地带领一千多人号召民众到海边煮盐,即使英国警察对游行队伍棍棒相加,不断有人倒下,却没有一个人反抗,也没有一个人后退。
眼见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殖民者终于感到恐惧了,最终对此事做了让步。
所以说,甘地的政治运动是印度民族独立的关键,他撑得起“圣雄”二字。

他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只适用于印度那个环境。
二战期间,他曾建议蒋介石不要抵抗日军侵略,任由日本人杀戮。
等日本人杀怕了,自然就不敢杀了。这就是在胡说八道了,中国跟印度不一样,英国人跟日本人的需求也不一样。
英国人到印度是挣钱的,所以不愿多杀人,可日本人来中国就是来杀人的,中国如果不抵抗,百分百会被日本人杀光。
不过这是因为甘地对中日之间的形势并不了解,所以才说出了离谱的话。
就像我们有些人,不了解印度文化,也就不能正确看待甘地的思想。

甘地成功让印度拜托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英国也怀恨在心,临走的时候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后面变成三个。
这对于一生追求印度民族大联合的甘地来说,无疑是个最大的打击。
由于他主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和平共处,所以遭到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而死。
我觉得我们不该嘲笑甘地的不使用暴力的主张,因为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面对压迫都选择忍让。
而甘地只是不使用武装斗争罢了,最起码他敢于通过其他手段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总强过连争取都不敢的人。
作者:山海编辑:山海“司右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