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们都刷到过这样的视频,有人采访那些考入清华北大的才子们时,他们几乎都众口一词的说“努力比天赋更重要”,或许在这些进入象牙塔塔尖的高材生看来,不努力是进不了清华北大,这话没毛病。

问题是如果没有天赋(哪怕天赋差一点)光凭努力,哪怕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摸不着清华北大的门,这些顶尖学府的高材生们个个都是天赋异禀,哪怕他们不努力,上个本科应该是手到擒来,稍稍努力一下,那就是一本,211了,这个就是差距,不服都不行。
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是一个智力平平或者是有所欠缺的孩子,他们自觉努力学习,高考成绩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分数?网络上的一些论调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天赋,光凭努力,600分就是一个上限;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天赋仅凭努力,550分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那努力的上限到底是多少分呢?我就结合周围一些孩子的情况和自己的感悟来聊聊这个话题,我先来聊一下我所见的这么一个现象,相信这种现象不是个例,而是具有代表性。我们这个县城属于小县,人口不多,只有两所公办高中和一所私立高中,私立高中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考入公办高中而又想读高中的孩子,每年的高考成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着重来聊一聊这两所公办高中。
其中县一中是属于省重点高中,招收的学生是全县前1000名的学生,这些孩子都属于天赋和努力都比较可以的学生;而县二中属于普通高中,只能招收一中挑剩下的学生,当然也是要分数线的,我发现了这一种现象。

县一中几乎每年约有70%的学生能够考上本科,每一年都出考入清华北大这种顶尖学府的考生,当然基本上都是一两个,去年算考的最好的一年,考了4个,也可以说是这所学校有史以来高考成绩最好的一年。而县二中每年只有不到30%的学生考上本科,这所学校考入985几乎没有,211基本上两个巴掌都数的过来,就是这么个情况。
按理说县一中的生源质量好,他们进入高中前都是全县前1000名的好学生,那为什么还有30%的学生无缘本科?很显然这30%的学生是掉队了,这其中有天赋的问题,但更多的应该是努力的问题,而县二中招收后1000名的学生通过在高中的努力学习,也有30%实现了逆袭,进入了本科院校。

这说明努力确实很重要,哪怕起点比较低,也还是存在翻盘的可能性。当然也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高中才开悟,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开悟的比较迟,这可以合理的做出解释。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那些初中阶段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也可以理解是学习天赋欠佳的孩子们,无论他们高中三年怎么努力,能上本科就是他们的上限。
据说县二中考入211大学的都是这所学校搞了个直升班,抢了几个好生源才得来的,在考入本科院校的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艺考生,意味着县二中真正凭高考分数考上本科的应该不超过20%,而在这20%的幸运儿中,绝大部分的分数大都集中在本科线附近,真正考入一本的是少之又少,这个就是残酷的真相。

我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努不努力有点像是个伪命题,怎么说呢?现在不管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他们的作息时间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每天7点钟左右到校,晚上10点钟以后放学回家,几乎是雷打不动,国家强制双休也就是近段时间才出台的措施。
也就是说只要是高中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他都是被迫在努力,每个高中生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待在教室里学习,优生和差生其实在努力程度上都差不多,还是以咱们县的县一中来说事,都是全县1000名左右的学生,按道理说成绩也差不了多少。

但三年高中到高考时,有人能以近7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北大,有人连450分的本科线都上不了,而且这一人数还不低,占到了全校的30%,这些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作息时间是一样,师资水平也差不多,大部分的学校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省重点中学哪怕是普通班的师资也差不到哪里去,最终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我认为这主要就是学习天赋上的差距了。
这一点我是见过了很多真实例子,我一个朋友的女儿,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当年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从来没有掉出过全校前5名的,初中时就被县一中的初中部给择优录取了,县一中初中部只招收全县小学前200名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

听朋友讲,她女儿放学后自觉在家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催促,父母见女儿是块读书的料,在学习上对她也是有求必应,还花钱让她去补课,到初中后,虽然在这些尖子生中谈不上多拔尖,但也算中上水平,为了维持住好成绩,补课,网课也是一样没落下。
当时孩子的班主任都说这孩子将来上个985是没问题,高中这孩子又顺利的进入了县一中的重点班,哪知道进入高中后情况发生了逆转,高一的时候,孩子的成绩还算可以,到高二时急转直下,任凭怎么努力都止不住下滑,连300一节的一对一补课也无济于事。

由于成绩已经跟不上重点班的节奏,最后被编入了普通班,这对于成绩一向很好的孩子而言,无异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孩子也表现出了自暴自弃,有点摆烂了,到高考时,勉强考了一所省内排名倒数的二本院校。都说高中是最拼天赋的,一些孩子在小学,初中成绩拔尖,到高中就现出了原型,无论怎么努力都拼不过那些天赋高的孩子。
朋友的女儿可以说从小就异常的努力,但在天赋面前依然显得有些苍白,这样的例子还不是个例。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天赋平平,光凭努力,高考分的上限应该就是500分左右,说直白点就是公办二本线。

那些说光凭努力能达到600分的,明显就站不住脚,因为能进入高中的孩子在努力这一项上都不会太差,太差的话基本上连高中的门都进不了,高中都是一群相当努力和比较努力的孩子在比拼,这时候天赋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600分在很多省份就是211的分数线了。
211在很多省份的录取率连5%都不到,也就是说20个孩子中只有一个人能考得上211,这绝对是顶尖的角色了,如果努力就能够考到211,我想大部分人即便不十分努力,考个一本应该是不在话下,最差也能够混个二本,而实际上,每年高考本科的录取率也就40%左右。

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民办本科,能考600分是10分的努力加5分的天赋才能达到的高度,我以为550分也不是光凭努力就能达到的分数,550分在大部分省份都属于一本线了,以2024年为例,本科的招生计划是490万人左右,其中一本180万,而2024年的高考人数是1342万人。
相当于是7个人中才有一个人能考上一本,那么,能说没有考上一本的那6个人不努力吗?事实上,在高中阶段,除了那少数摆烂的学生外,哪个学生不是为了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在努力?而一本还是与大多数孩子无缘,我为什么认为500分就是努力的上线?

那是因为有些孩子是在争努力,他们是在真用心读书,而有些的孩子尽管也坐在教室里,但心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心思没有花在读书上,那读书的效率自然要大打折扣,他们考不上本科算是在情理之中,而有一部分尽管别把心思花在了读书上,或许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又或者是没有尽心尽力,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也与本科无缘,这又刷掉了一部分,能考入本科垫底的就是那种天赋平平,但足够努力的孩子,他们努力尽力了,就会有回报,500分的成绩就是他们能够得着的一条线,而500分就是公办的二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