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时候,中国的考古专家跑到新疆库车和阿克苏那边去挖宝贝,结果挖出了好多大唐建中时期的铜板钱。看着这些从土里冒出来的钱币,专家们就给大家讲起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原来啊,这些钱币跟大唐那些铁了心要守边疆的军人们有关,他们真的是到死都守着那片土地。
唐朝那会儿,有个边塞诗人叫戴叔伦,他写了首《边塞曲》,把守边疆的那些硬汉们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在那些年月,边疆战士们的生活和心声,都被戴叔伦用文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汉朝的旗帜在阴山飘扬,决不让敌人一匹马逃回。
我盼着能用这一辈子为国家效力,哪里用得着非得活着回到玉门关呢。
咱们聊聊大唐建中钱这枚小钱币背后的故事,它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去探寻大唐安西铁军的勇士们,四十年来如何以热血守卫边疆的传奇。
【威震中亚的大唐安西大都护府】
大唐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也就是640年的时候,搞了个安西都护府。那时候,唐太宗李世民让大将侯君集带着军队,把高昌国给打趴下了。打下高昌后,李世民就先在高昌的地盘上设了个大唐西州都护府。但没过多久,他又觉得这个不太行,就给撤了,换到了交河城,就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重新搞了个安西都护府。
之后,李世民陆续打下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多个西域小国。他把这些地方划分成了安西四镇,并让安西都护府来管理。而且,安西都护府的办公地点也搬到了龟兹城。打那以后,安西都护府就变成了大唐管理西域和中亚部分地区的最重要的机构。
到了唐高宗李治当家的时候,他不再延续老爹李世民那一套,就是光重视军事、不管行政的都护府制度。李治动手把安西都护府给升了个级,变成了安西大都护府,还搞了个安西大都护的官位。这个大都护啊,权力可大了去了,不光是军事上说了算,行政上的事儿也是一把抓。
安西大都护府最牛的时候,管的地方可大了,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新疆全境,还有中亚那边五个国家,就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另外还包括阿富汗的一小块地方。
后来,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安西大都护府被拆成了两部分。武则天搞了个北庭大都护府,专门管天山北路和热海以西的地盘,剩下的安西大都护府呢,就管天山南路还有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方了。
唐朝最强大那会儿,他们在北庭和安西两地放了很多厉害的军队,吓唬着中亚的国家。这些可都是大唐最棒的战士,打起仗来猛得很。对西域和中亚那些国家来说,大唐的军队就像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根本没法赢。大唐军队在那片地方,传说里就没输过,吓得好多城邦部族直接投降,还有更多的是因为佩服大唐,主动来归顺。
【铁血郡王带领铁血军队白头戍边】
安西大都护府从成立那天起,就是大唐最硬核的边防部队。但真正让安西军名震天下,让人打心底里佩服的,是安西大都护府最后一任大都护,铁血郡王郭昕,他带着一群白头老兵,在边疆坚守了四十多年,这事儿太让人动容了。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的力量一天不如一天。那时候,为了摆平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把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的精兵强将大批调回。想想安史之乱前,安西大都护府那里驻守着十多万的军队,可乱子一平,就只剩下两三万人了,实力大不如前,缩水得厉害。
跟唐朝接壤的吐蕃国势力越来越大,瞅准唐朝力量变弱的时候,就开始骚扰安西和北庭地区。到了唐代宗永泰二年,也就是766年那会儿,平定安史之乱的大英雄郭子仪,他给唐代宗上书,说想让朝廷派几个厉害的大将去安西四镇逛逛,安抚一下,顺便也让外界瞧瞧,唐朝还是要好好管管安西和北庭的。
唐代宗李豫就让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去安西四镇走访安抚一下。郭昕啊,他是郭子仪的亲侄子,郭子云的儿子,郭子云的哥哥就是郭子仪。身为名将之后,他这趟其实就像是去边境历练一下,镀镀金,回来好靠家族的人脉再升升官。
不过郭子仪绝非那种只重用亲信之人,郭昕那次去巡查并安抚安西四镇,结果一去就是四十多个年头,再也没踏回长安半步。郭子仪身为唐朝当时的军事领袖,他心里比谁都明白,吐蕃对安西四镇的侵扰和侵占已经非常严重了,吐蕃的真正目的是想吞掉安西四镇,从而取代唐朝在中亚和西域的位置。
郭子仪对他侄子郭昕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他清楚安西四镇特别缺郭昕这种既有胆识又有恒心的将领。所以,等郭昕一到安西四镇,郭子仪立马就跟唐代宗提议,说别让郭昕再临时出差了,干脆就直接留在安西四镇吧。结果,郭昕就这么成了大唐在安西四镇的最后一任大都护。
郭昕当上安西大都护那会儿,安西大都护府的兵马也就三万左右,大唐军队的威风也早就不如从前了。安西和北庭这两个地方,正被吐蕃和大食国一点点地骚扰和侵占。
郭昕这人,勇猛无比,可等他到了新职位上,也没辙改变唐朝在西域和中亚的糟糕状况。他刚当上安西大都护没多久,吐蕃国就瞅准了大唐河西走廊兵力空虚,立马动手,把唐朝的河西走廊给占了。
河西走廊落入吐蕃手中后,安西和北庭就跟唐朝中央没了联系,就像被切断了线的风筝。唐朝呢,也基本上管不到安西和北庭那边了。打那以后,安西和北庭就跟唐朝断了来往,再也收不到唐朝中央发来的军需物资,只能靠自己想办法,靠边防的将士们自己养活自己了。
那时候,安西和北庭差不多就是孤军奋战在西域了,尽管唐朝中央没给他们啥支援,但郭昕和北庭的大都护李元忠还是认大唐为正主,死守着大唐在西域的边界。
被困的时候,郭昕和李元忠一直没闲着,他们老派人想办法冲破吐蕃的包围圈,好跟唐朝朝廷联系上。到了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781年,他们派出的人总算是绕道回纥,成功突破了吐蕃的封锁线,一路赶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到了长安,这些人就跟唐德宗李适说了,安西和北庭的军队还在那儿为大唐守着边境呢。
大唐的河西走廊被吐蕃攻下后,唐朝和西域那边就断了联系。那时候的唐德宗还有朝廷里的大臣们,都觉得安西和北庭肯定已经被吐蕃给占了,守卫在那儿的士兵们,不是投降了就是牺牲了。可后来,郭昕和李元忠派了使者回来见唐德宗,跟皇帝说了安西和北庭还在坚守的事儿。这时候,唐德宗和那些大臣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安西和北庭还在大唐手里呢。
安西和北庭那边守边的将士们,他们的坚持真的让唐德宗还有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感动坏了,眼泪哗哗地流。唐德宗立马就给郭昕封了个武威郡王的头衔,李元忠呢,也成了宁塞郡王。而且,他还下令,安西和北庭的所有驻军将士,官职都往上升一级。
唐德宗确实对安西和北庭的驻军将士表现出了极高的尊重,给了他们不少头衔和荣耀。但说实话,他能给的也就这些虚名了。那时候的唐朝,宦官当道,国力衰弱,压根儿没办法收复河西走廊。没了河西走廊这条线,唐朝中央想给安西和北庭提供点实际的军事物资,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因此,唐德宗也就只能过过嘴瘾,给郭昕、李元忠以及所有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升官加爵,但实际上他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军事物资来支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精神上给郭昕、李元忠他们鼓鼓劲,让安西和北庭的士兵们乐呵乐呵,事情就这么算了。
跟长安搭上线后,郭昕和李元忠心里都清楚了,朝廷那边是指望不上了,不会给他们啥真帮忙了。不过,他们倒是打听到唐朝现在的新年号是建中。眼看朝廷支援没戏了,郭昕一咬牙,决定带着队伍自己种地,还自己造钱,自给自足算了。
所以后来,考古学家们在新疆的库车、阿克苏那些地方挖出了好多大唐建中年间的钱币。得知道,唐德宗那个建中年号,也就用了短短四年。但奇怪的是,在远离长安好几千里地的新疆,居然能挖到这么多建中钱。原因就在于,郭昕他们那些守边的将士,后来跟大唐朝廷断了联系,但他们还是坚持在安西和北庭用大唐的建中年号,并且还造了大量的建中钱币。正因为这样,现在的人们才能在新疆这些地方找到这么多的大唐建中钱。
在那种啥都靠自己的坚持方式里,安西和北庭那两个地方的唐朝边防军,一直都在给大唐看着边境。就算后来唐朝的上面领导层把他们给忘了,他们还是守着国家的边境不放。
李元忠在漫长的坚守日子里不幸染病离世,随后,大家推选了他的副手杨袭古来做北庭大都护。杨袭古刚接手掌管北庭不久,吐蕃国就突然对北庭发动了攻击。
安西和北庭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和吐蕃对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种地造钱,啥都能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呢,他们也靠上了回纥这个大腿。回纥经常跟这两地的唐朝军队做买卖,这样一来二去,安西和北庭才得以保持正常运转。
唐德宗贞元五年,也就是789年那会儿,吐蕃国突然对北庭大都护府动手了。杨袭古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向回纥求救。但这次吐蕃是有备无患,他们还拉拢了西域的一堆小部落一块儿打北庭。结果呢,北庭和回纥的联军很快就被吐蕃联军给打败了。
到了791年,也就是贞元七年那会儿,北庭大都护府的地盘差不多都让吐蕃给占了。杨袭古手下的兵马,就剩下两千多号人了。他心里清楚,北庭是彻底保不住了,自己也没那个本事再把它夺回来。所以,他只能带着剩下的这两千多兄弟,跑到安西大都护府的西州城去避难。
回纥在战斗中败给了吐蕃后,心里头就开始发憷吐蕃,偷摸地想和吐蕃讲和。为了能让吐蕃消气,回纥干脆跟大唐翻了脸。回纥的大官颉于迦斯,他使了个计谋,把打算逃跑的杨袭古给骗了出来,然后一刀就给宰了。杨袭古手下的两千多号人,全都被回纥给抓了。回纥不光抓了这些人,还把杨袭古的脑袋和他的军队一起打包送给了吐蕃。杨袭古这一死,北庭大都护府就算是彻底完了。
北庭大都护府一失守,安西大都护府的日子就更难过了。那时候的郭昕,面前摆着两条道儿:一条是向吐蕃低头认输,一条是跟吐蕃硬碰硬,拼到最后可能连命都得搭上。郭昕在这种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守安西,而且这一守,就是整整十八年。
这十八年时间里,安西四镇慢慢被吐蕃一点点侵占,最后郭昕只能无奈死守龟兹城。安西大都护府具体啥时候被吐蕃攻下来,历史书上没有明确说法。不过,根据现在考古专家在新疆那一带的考古研究和推测,安西大都护府大概是在公元808年前后,被吐蕃完全占领的。
唐宪宗元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08年,安西大都护府碰到了它从建立开始最凶狠的一场仗。吐蕃国对龟兹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预示着安西大都护府可能挺不过这一关了。郭昕这个年轻时就去镇守边疆的英雄,现在已经是个年迈的老头了。他从唐代宗那时候开始,就当上了安西都护府的大都护,一路走来,经历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四位皇帝,守卫安西超过了四十年。那些当年跟他一起出征的安西守军,也都已经满头白发。
从唐德宗那会儿开始,大唐就慢慢变成了军阀各自为政的样子。那时候,大唐政府已经不管安西和北庭这两个边疆重地了,但虽说朝廷不管了,可守在那儿的将士们,像郭昕、李元忠、杨袭古他们,却一直没放弃。他们还是死心塌地地为大唐守着边境。
最后龟兹那一仗,白头将军郭昕领着他的那些白发苍苍的士兵们,全都英勇地战死在了战场上,为大唐献出了生命。安西大都护府的军队几乎全打光了。这些白头将军和士兵们,为了守住大唐最后的面子,把血都洒在了边疆的土地上。从那以后,安西大都护府就彻底没了,不再属于唐朝了。它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就是640年开始建立,一直到唐宪宗元和三年,也就是808年,被敌人占领,总共存在了168年。这168年里,安西大都护府一直代表着大唐的边疆威严。
【写在最后】
从公元766年那会儿,郭昕就去了安西大都护府镇守,一直到公元808年,安西大都护府被吐蕃给攻占了,这中间整整42年,郭昕和他的将士们在那种特别艰难的环境里,硬是挺了下来,坚守边疆。就因为这事儿,后来大家都叫郭昕铁血郡王,他带的那帮军队,也被叫做安西铁军。
安西大都护府的成立,标志着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力强大,是大唐为了管理中亚而建的行政机构。而安西大都护府的消失,则预示着大唐由盛转衰,象征着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正走向没落。
这枚大唐建中钱,虽然小巧,但它背后藏着的故事可大了。一千多年前,有成千上万的唐朝老兵,他们头发都白了,还在拼死守护国家的边疆。想想那些铁血男儿,为了保卫家园,付出了多少辛酸和牺牲,真是让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