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教育的薪火传承不息,西安文理学院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近日,西安文理学院拟更名大学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其未来的新校名更是霸气十足,这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的高等教育格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西安文理学院的更名过程一直在稳步推进。2003年4月,该校由西安联合大学与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而西安联合大学又是1990年由西安师范专科学校与西安大学合并而成,其与“西安大学”渊源深厚。2016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对西安文理学院的支持力度,力争“十三五”期间成为“西安大学”,但因硕士学位点数量等未达标而未实现。2023年,学校积极争取新一轮的硕士点申报,并与多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 ,如6月15日与西北大学签署学科建设与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等。2024年,学校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更名“西安大学”迈出关键一步,目前正按计划准备相关材料,争取早日通过教育部审批。
在学科建设方面,西安文理学院展现出了强大的决心和卓越的成果。学校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共设有 49 个本科专业。其中,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 1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 个,国家级一流课程 6 门。在省级层面,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重点学科多达 16 个,师范教育、智能制造等 8 个专业群也逐步形成并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例如,在师范教育专业群中,学校传承百年师范薪火,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教育人才,他们活跃在三秦大地乃至全国各地的教育岗位上,为基础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而智能制造专业群则紧密结合时代需求,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前沿的智能制造技术,为区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输送了新鲜血液。
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西安文理学院现有教职工 11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就有 400 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高达 90%以上。学校还柔性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他们定期来校讲学、指导科研工作,为师生们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思路。学校拥有多个省级、市级教学科研团队,以及省级、市级各类人才,这些优秀的师资队伍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求知的道路,也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西安文理学院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西安市唯一的市属本科高校,它与西安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学校积极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政校共建的方式,成立了近 30 个研究机构和 70 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些平台犹如桥梁和纽带,将学校的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政府的政策导向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能够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销对路”;另一方面,企业和政府也能够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科研项目资金等支持,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国际合作方面,西安文理学院同样展现出了广阔的视野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学校建有陕西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与 29 个国家及地区的 65 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关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如学生交流学习、教师访学深造、联合科研项目等。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被西安文理学院的魅力所吸引,前来这里学习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良好校园氛围。
如今,随着学校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这一关键突破为更名“西安大学”扫除了重要障碍。学校正紧锣密鼓地按照计划准备相关材料,积极与各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早日通过教育部的审批。一旦更名成功,“西安大学”这一霸气的校名将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荣耀与未来期望,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它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子报考,汇聚更多顶尖的人才加盟,承担更多重大的科研任务,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陕西实现教育强省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西安文理学院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更名后的辉煌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