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曼妙的身影,曾印上年画、宣传画,走进千家万户。薛菁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吴清华的扮演者,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一袭红衣、高挑修长,舞姿婀娜刚健,她的凌空“倒踢紫金冠”的经典造型震惊中外芭蕾舞同行。她那火焰般轻盈的身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永恒的记忆。当时的《中国画报》《人民日报》《人民画报》都对她做了专题介绍。
1945年,薛菁华出生于繁华都市上海,家住泰兴路,离美琪大剧院只有不到百米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小菁华迷恋上了电影。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里,几分钟的芭蕾舞《天鹅湖》镜头,让薛菁华大开眼界。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穿红舞鞋的念头。小学时,她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跳一些水兵舞之类的简单舞蹈。
1956年,北京芭蕾舞学校特邀苏联专家授课并在报上刊登招生消息,母亲带着女儿千里迢迢赶往北京应试。母亲觉得女儿喜欢跳舞,是个好事,至少能够培养一个女孩子的高雅气质。报名费虽然只有区区的两毛钱,但前来报考的孩子却有上千名。此时的薛菁华,还是一个对芭蕾舞一窍不通的小学生,然而母亲却对女儿充满了自信。薛菁华终以姣好的体形、适中的年龄,一举通过三试,撞开了舞蹈艺术之门。老师们看上了菁华的腿长,腰软、以及胯的开度,尤其是菁华脚背,像一个小粽子,深得老师的满意。凭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薛菁华顺利被录取。这一年,薛菁华11岁。
学芭蕾舞可不是轻松的事。训练枯燥残酷,没有一天不受伤,脚趾磨破,鲜血淋漓。然而,懂事的菁华咬牙坚持,除了寒暑假,从没有找借口回沪。经过七年的拼力苦学,1963年,18岁的薛菁华,终以优异成绩从北京舞蹈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团。若要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这里,薛菁华凭着雄厚的基础,迅速成长起来,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剧团排演了《天鹅湖》《吉赛尔》《泪泉》等芭蕾舞名剧。作为新人,薛菁华群舞、群鹅,独舞、领舞,后来跳“大天鹅”,技艺越来越精湛,受到团内外的好评,不久就被挑中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当时,舞剧的女主角琼花由著名芭蕾舞艺术家白淑湘担纲主演,薛菁华在剧中跳黎族舞。薛菁华回忆说:“名单宣布我负责的是黎族舞领舞。让我领跳这个舞,真的好开心,因为穿的是剧中最漂亮的一套服装,短短的上衣,上面有五彩绣花,筒裙也很漂亮,头发梳上去,还戴像西班牙特色的那种大耳环,上面有一个五指山的银装饰。”
1967年5月,《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等八部戏进京调演,并作为样板戏推向全国。当各地舞蹈团都在排演《红色娘子军》时,中央芭蕾舞团的原创主演白淑湘却因家庭出身被停演,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就这样,才华横溢的一代舞星,被迫离开了她一生钟爱的芭蕾舞。文革埋没、打杀了多少卓越人才,可见一斑,实在是文艺文化界的浩劫。中央芭蕾舞团只得改由钟润良、赵汝蘅两人接替白淑湘饰演吴清华。
这年9月,《红色娘子军》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周总理出席,并邀请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一起观看。演出中,薛菁华担纲第三场黎族舞的领舞,她高挑的身材,灵活的舞姿,征服了台下的观众,也引起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他向陪同观看的剧团领导提出建议:"你们看能不能让那个跳黎族舞的演员试一试连长?"于是,作为初进"中芭"不久的薛菁华,幸运地改跳戏份较重的"娘子军连连长"了。后来,《红色娘子军》一直作为招待外宾的保留节目公演。
这时正值文革如火如荼,团里很多演员先后受难,被迫停止了演艺生涯。饰演“吴清华”的女演员,也换了一茬又一茬。196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搬上银幕,却找不到“吴清华”的合适扮演者。1969年秋,北京天桥剧场的一次审看会,根据周恩来总理提议,审看会的同志一致同意,由薛菁华饰演女主角吴清华。然而,自知资历浅薄的薛菁华婉言谢绝,说自己基本功还不深厚,个子太高,体质还不是太好,不合适担纲大梁,希望领导另择他人。周总理说:“没有规定首长身材一定要高。”相关领导经过研究后拍板,由24岁的薛菁华担纲电影版舞剧的女主角。薛菁华接通知参会,到办公室一看,坐满了领导,通知她用一个月时间准备试排吴清华。薛菁华只好答应下来,走出门的时候,她的腿都快不听使唤了。回到宿舍,薛菁华哭了,整夜失眠。她这才理解几位前任“吴清华”因压力太大,晚上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的苦衷。
也确实是,一个月时间太短了!《红色娘子军》共有6场,一天学一场都要6天。还要合舞伴、合乐队,还要走舞台、灯光,还有联排、彩排。巨大压力之下,薛菁华开启了魔鬼式训练,她每天用半斤白糖冲开水,体力不支时就喝几口。练功房里的灯光经常亮到凌晨,薛菁华一天要演练10多个小时。每天早晨走进练功房,看着黑板上写的“薛”字,薛菁华的身体就不由自主直哆嗦。
“倒踢紫金冠”,原本是中国京剧里花旦或武生的一个动作,不需要离地,在打花枪的时候,脚往后踢到棒头或者发冠。而导演李承祥要求她跳起离地后再做这个动作。薛菁华经过琢磨,决定把芭蕾舞的双腿跳和倒踢紫金冠后腿的动作结合起来,前腿踢得更高一点,后腿能够最大幅度地碰到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跳和设计,她终于完成了这一踢。
一个月后,薛菁华试演的吴清华,以前所未有的爆发力打动了审看小组的所有成员,从此开始成立拍摄,1971年春节,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全国公映,轰动一时。“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红色娘子军》,也认识了我薛菁华。每次回上海我都得偷偷摸摸的,戴上大口罩,要不然,从家门口到弄堂口,都密密麻麻挤满了想看我的人。”薛菁华后来回忆。
然而,在政治挂帅的岁月里,演员们动辄得咎,说不定哪一天因为个什么“莫须有”的原因,就马上请你滚蛋,下乡劳动改造。就在电影公映期间,薛菁华大红大紫时,她却意外地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外界出现很多传言,有的说薛菁华嫁给了一位外国元首的儿子,移居国外了;有的说她身体有病,不得不离开芭蕾舞台。然而真实原因是怎样的呢?
原来,1970年,《红色娘子军》的拍摄接近了尾声,摄制组与审查领导发生分歧,就序幕和第一场要不要改,意见不统一。薛菁华赞成剧组的意见,同意改。谁知她这句话得罪了那位领导。第二天早上,薛菁华去单位食堂打饭时,看见食堂里到处贴满了针对她的大字报:“薛菁华必须交代!”“薛菁华目无领导”等等。薛菁华惊骇了,她对政治斗争的残酷真是太了解了。受到惊吓的她,当即病倒。一到下午就发烧,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薛菁华只得去医院接受治疗。她的工作被停止了。
1972年7月24日,中央芭蕾舞团奉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中美建交"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演出《红色娘子军》,薛菁华以最佳的表演状态,全情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演出结束,薛菁华又被逼写检查,参加学习班。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访华演出,他们想会见薛菁华,一打听得知薛菁华“病”了,就转告负责接待工作的廖承志,廖承志迅速转告给处在病中、但仍坚持工作的周总理。周总理在招待会上见到薛菁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还年轻,还可以演5年、10年、15年。"薛菁华备受鼓舞。1973年9月12日,在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欢迎晚会上,薛菁华再登离别一年的舞台。她的重回公众视线,让菁迷们既激动又惊喜。
然而,长期的整场整场的演出,让薛菁华的体能消耗太多太多。本来身体就不是太好的薛菁华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1978年,33岁的薛菁华跟随舞团前往美国交流演出,发现自己的体力大不如以前,六场演出只能拼下三场,她知道,是告别舞台的时候了。
这以后,她坦然离开舞台,继而投身到芭蕾舞的教学当中。她说:“这辈子,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跳芭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