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连续多年持续改革,比如养老金并轨、编制缩减、事业转企业,事业单位正式在编的人心里都不踏实,何况机关事业单位里的编外人员。
体制内的人差不多都清楚,编外人员干着和在编人员差不多的活,工资却差出一大块,各项福利也差不少,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更是无从谈起。
改革越推进,编外人员的日子越难熬,很多编外人员意识到,怕是很难干到退休了!
一、为何编外人员会首当其冲
编外人员因为没正式编制,大多属于合同工、劳务派遣,他们区别于正式工最大的地方就是“不稳定”。他们工资低不说,晋升基本没戏,社保按最低档交,退休金少得可怜。改革一来,原本以为能沾点光,结果发现自己反而成了最先被“动刀子”的对象。
1. 编制越改越少,临时工饭碗先砸?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精简编制,很多事业单位要转成企业,或者把行政职能砍掉。这一转一砍,最先倒霉的就是编外人员。政策上写着“单位改革可以合法裁员”,哪怕你干了十几年,单位赔点钱就能让你走人。更扎心的是,年轻力壮的还能再找工作,四五十岁的老员工被辞了,再就业难上加难,退休前的社保可能都续不上。

2. 养老金并轨,临时工更吃亏
今年10月之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彻底和企业并轨了。但别以为这是“公平”——正式工有职业年金兜底,退休金照样能拿工资的八九成。临时工呢?社保按最低标准交,退休后能拿到手的可能连原来工资的一半都不到。年纪越大,这差距越明显,真到退休那天,怕是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二、为何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熬不到退休
1. 单位改制原因,临时工变负担
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后,得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企业要赚钱,首先就得砍成本。临时工工资虽然低,但人数多,加起来也是笔大开支。老板一算账,肯定先裁年纪大、工资高的老员工。四十多岁的人被辞了,上有老下有小,重新找工作?哪有那么容易!
2. 财政紧张,临时工最先被牺牲
改革后,财政拨款主要保公益类单位(比如学校、医院),其他单位得自己找饭吃。钱不够了怎么办?领导一拍板:“正式工不能动,那就先清退临时工!”有些单位甚至直接一刀切,管你干了多少年,合同到期就不续签。
3. 退休前的“断档”没人管
就算咬牙干到退休,问题还是没完。改革前的工龄怎么算?社保缴费年限够不够?政策对这些细节说得模棱两可。有人辛辛苦苦干了三十年,退休时发现工龄“缩水”,养老金直接少了一大块,找谁喊冤去?
三、临时工有哪些出路?
1. 拼一把,努力转正
符合报考条件、对体制内感兴趣的临时工,要保持上进,狠狠拼一把,努力转正,拿到编制,端上“铁饭碗”,接触自己的后顾之忧。
2. 学技术,让自己“不可替代”
要是干的是技术活儿,比如护士、工程师,赶紧去考几个硬核证书。单位裁员时,有技术证书的人肯定比干杂活儿的稳当。但如果是保洁、保安这种替代性强的岗位,就得早做打算,想想转行能干啥了。
3. 跳出体制,换个活法
与其在体制边缘苦熬,不如早点出去闯。有人用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跳槽到社区、社会组织,工资反而涨了;也有人开网约车、做小生意,虽然累点,但挣得不比原来少。关键是别把自己绑死在“单位”这棵树上,外面天地大着呢。
最后说两句
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改革不能光顾着甩包袱,寒了干活儿人的心。对临时工来说,等着政策发善心不如自己早打算——能拼编制的拼一把,拼不动的赶紧学本事转行。
这年头,铁饭碗早就没了,真正的“铁饭碗”其实是自己的本事。至于上面制定政策的人,也该想想:改革是为了让社会更公平,别让临时工成了那个“被公平”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