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时光是最美的珍藏

爱奔走的寒号鸟 2025-01-23 11:27:00
今天晚上是小年之夜。想写一篇关于过小年的文章,不过又懒得动脑子。于是翻一翻库存,寻找以前写过的旧文。其实过小年的文章写过好几篇。但是看到这篇《往日时光》,觉得也不错。这篇旧文写于2010年的国庆节,选用的材料则是1970年到1971年的《家庭日记》。是五十五年前的往事,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家庭生活记录。原文发在新浪博客上,话说那时我也是很著名的博主之一。 原文如下: 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我在犹豫是否把这篇文章写出来。考虑到明天休息,可以睡大头觉,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刚在网上痛宰几个八级棋手,心情很好。我所写的回忆类文章都是断断续续的,或许在有时间以后,能够把旧日生活比较系统地归纳一下,但是否有此必要,以后再说。 继续使用《家庭日记》保存的资料。这些资料不敢说弥足珍贵,但至少对于我们的大家庭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也许还会有一些人家保留着类似的记录,估计不会很多,当然情况又不相同。在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曾发现两封秦军士兵自战场寄回家的家书。虽然是家书,却具有甚至比《史记》更稀罕的价值,物以稀为贵呀。 庆祝十一,就选择与十一有关的几篇日记。四十年前的十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节日是怎么过的。大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就不去说了。《家庭日记》有一个突出的好处,或者说特点,就是从不谈论政治,哪怕是在极左最疯狂的时期。当狂风暴雨袭来,我们宁愿保留一个宁静的港湾。最底层的普通家庭,不管时代环境有什么变化,犹如猎猎劲风中的小草,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基本生活。 1970年9月30日 1、今日傍晚老普回来(注:自海校学习回来)。与老六将200余斤焦子粉从小房运出,300斤朝鲜粉、300斤田师傅煤、100斤大烟煤从花池运出,混合在一起,加上黄土,准备明天脱煤坯。 2、远生(邻居小伙)从农村回来了。据说得了胃寒病。同时回来帮助搬家(他家要下乡了)。 解释:第一条中,列举各种煤的名目。这些都是凭证由煤场供应的,是各家各户过冬烧炉子用的取暖煤。其中田师傅煤(本溪产)、朝鲜粉属于比较好的煤品,其他是劣煤,搭配起来烧。这些煤都要脱成煤坯、晾干,搬运到小仓库里。在寒冷季节到来以后,煤坯会被敲成小块填入炉中燃烧,据此度过漫长而苦寒的冬季。 第二条中,远生绰号“大汉”,曾经是我们非常好的邻居和朋友。当然在没有手机的时代,早已失联了。 10月1日 1、今日早老普4点起床,坐学校班车到学校—凌水桥,然后又坐学校班车到甘井子,参加甘井子庆祝国庆大会,然后又到海港,最后回家。走遍大连市东南西北。 2、老六今日看游行。不太好。 3、爸爸今日上午脱煤坯。五六下午回来后一块脱,干到5点才干完。共脱了285块(连大带小),空前多。老六上午还运了黄土。 4、今日吃饺子。 5、老六今晚去劳动公园执勤,然后又上斯大林广场看礼花。晚上9点回来。 解释:脱煤坯的大体工序是:将各种煤粉加上黄泥混合起来,堆成一个圆形火山锥型,中间就是火山口,向火山口中注水,充分搅拌(重体力劳动)。用木板条做成框架式工具,将活好的湿煤填入煤坯架后留在原地晾干(与红砖成型相似)。考虑到储存方便,煤坯有大小两种规格。黄泥是我从山上挖来的,装进麻袋扛回家中。加上从山坡下的煤场拉回来半吨煤粉,很吃力的工作啊。 十一以家务劳动为主,还要参加一些单位或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晚上吃了饺子,这就是节日的全部了。 1971年的日记 这一部分日记(有近两个月)都是母亲记录的。很奇怪,这一段时间我不知道在忙什么而没有记日记,是忙着捉蛐蛐吧。 1971年9月28日 今天接老三来信。已从丹东返回。工作还未定位,先以工代干。(有便人时捎棉衣)。 9月29日 今天终于接到老四来信。一切还可以。又去放马了。价拨棉衣。(“价拨”这个概念现代人大部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9月30日 今日接到哈市来信。并给二、四各邮去大照片(挂号信)。 10月1日 今早小五小六早起脱煤坯77块。小五上午打防空洞,小六看农场,回家来又去打了一会防空洞。爸爸下午值班。五六下午去办事处打乒乓球。妈妈包饺子。 10月4日 今天给长春去信并邮jihua夫妇小照片4张。下午收到jihua发来的信和在桂林的照片。另外还要加洗5张和放大照片2张以为纪念。妈妈看信后由于想念而落泪了(上述涉及照片字样,均指大哥结婚照片)。 备注1:日记中“妈妈”为母亲自称。 备注2:为什么选择总是十一脱煤坯?这是因为,十一之前才开始供应冬季取暖用煤;十一有较充裕的时间作家务劳动;十一期间一般都是天气晴朗。所以,十一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拉煤脱煤坯,现在的年轻人是看不到这一景观了。 备注3:直到71年秋天,打防空洞的运动还在锲而不舍地进行着。那时街道和居民委的基层管理系统仍然存在,街道打防空洞工作都是居民委的老大妈们组织的,采取按丁出工的形式。我们--我与老普在单位和学校另有打防空洞的任务,街道的防空洞由无工作人员无偿做工。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母亲承担的指标。但是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尤其高血压严重,因此这一份工作就由老普与我替代了。遗憾的是,当年如此兴师动众挖出来的防空洞,早已被废弃了。 1971年,只有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或下乡或去工厂当工人都是未定之秋。各位兄长远在外地,老普也在海校学习。母亲惦念着所有的孩子。这就是当时中国社会最普通家庭的缩影,虽然物质生活匮乏,清贫然而温馨。至于十一节日,似乎并没有谁给予特别的重视。事实上重视也没有用。十一只放一天假,每周工作六天,工资收入又都极低。十一很匆忙就过去了,充其量包顿饺子而已。 回忆旧日时光,使我的心情宁静。如果在已经消失的岁月里,还有时时让你回想、值得珍惜的东西,那么就可以说,时光没有虚度。 又到十一。 2010年9月30日灯下漫笔 新浪网友2010-10-01 06:57:29 5463:四十年前的回忆弥足珍贵,一辈子的亲情永世难忘。母亲惦念所有的孩子。“今天接老三来信。已从丹东返回。工作还未定位,先以工代干。(有便人时捎棉衣)”。那时我刚刚从农村抽调到省直机关,从丹东出差回来,兴致勃勃地给亲人和同学写信,“凤凰山高,洋河水清”,给家里寄去在锦(镇)江山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照的照片。母亲一直把照片放到镜框里。母亲惦记着我的过冬棉衣。不久后马琳琳去大连出差,捎回了棉衣。那套棉衣是三叔在哈尔滨购买的兵团战士棉服,母亲从哈尔滨带回,很厚,很暖和,穿了很多年。 “今天终于接到老四来信。一切还可以。又去放马了。价拨棉衣。”母亲惦记着在内蒙白银库仑军马场的老四。给在抚顺的二哥和老四用挂号信寄去放大的照片。8月大哥大嫂回大连结婚,爸妈由衷地喜悦。但他们很快返回云南各自的部队。读大哥大嫂的信,?母亲“由于想念而落泪了”...... 又到十一。已经买了去大连的车票,突然不能成行。遥祝亲人们健康、快乐! * 树下读书2010-10-01 22:25:16 不能成行确实很遗憾,但慎重对待还是有道理的。准备了美味佳肴,制定了活动计划,购买了返程车票,也算是经历过。大连明天有雨。有赖于家庭日记,四十年前的往事有的还有比较清晰的印象,例如脱煤坯,累得很惨;有的已经忘记了,例如去看焰火之类。写这一段历史,感觉就是人生苦短;四十年一瞬间,过去了。所以珍惜时间,多看点书。多看书有什么用?没用,不过是一种习惯与生活方式,从中得到快乐。 新浪网友2010-10-01 22:37:39 文章将我的思绪也带到了近半个世纪之前,很奇怪,对那时的困苦忙碌单调的生活结论的判定却是在若干年后。过上衣食无忧的中国式的小康生活了,我却很少有幸福感。相反,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那种简单的生活,清贫但温馨。 新浪网友2010-10-01 22:50:43 有值得回忆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新浪网友2010-10-03 23:45:25 现在北方的城市基本已全部集中供热了,再也没有加工煤坯的家庭劳动了。现在正是储存冬菜的时间,但远不及四十年前全民买冬菜的壮观,记得当时还有冬储菜假。现在虽然减轻了家庭劳动,但生活气息也不浓了。 新浪网友2010-10-04 10:38:57 不知怎样定论幸福感。但觉得什么都在淡,亲情友情各种人之间的感情。青菜水果的味道,肉蛋奶的味道,过年及各种传统节日在人心中的感觉都在淡。 新浪网友2010-10-05 22:34:27 脱煤坯,买秋菜,济酸菜,埋萝卜,储土豆的风景都已成为历史,储存在记忆中了。 树下读书2010-10-05 22:48:39 历史循环往复,谁知道呢?不一定什么时候又要脱煤坯。 新浪网友2010-10-06 10:38:04 对苦乐都能淡定,说明我们的心态不错。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正是那些往日时光 虽然穷得只剩下快乐 身上穿着旧衣裳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为了生活天天奔忙 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 你的眼睛就会发亮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生命依然充满渴望 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 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2025年1月22日小年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