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1日,杜聿明从沈阳飞抵葫芦岛,正式就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葫芦岛指挥所主任”,这个职务跟黄埔一期的老大哥范汉杰,有着惊人的相似,范汉杰被俘之前,担任的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未来功德林难兄难弟的任所,互相之间距离不足百里!

(范汉杰)
范汉杰是辽沈战役期间,于1948年10月16日被俘的,杜聿明是淮海战役期间,于1949年1月10日被俘的,两个人成为俘虏的时间,也就差了三个月左右,分别成为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手下败将。
1949年10月间,功德林(北京战犯管理所)正式开始“招生”,包括杜聿明、范汉杰在内的一批被俘军政大员,先后转送此处关押和改造,后来又分批特赦了绝大部分,电视剧《特赦1959》描述了这段历史。
理论上说,范汉杰和杜聿明同为黄埔一期生,而且范汉杰入校时的资历和年龄,也都超过杜聿明,还是黄埔生的第一个师长,1927年即担任浙东警备师长,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最高职务,也基本相同。
既然方方面面都不输于杜聿明,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却可以感觉得到,范汉杰在战犯管理所里的“地位”,明显不如杜聿明,甚至在电视剧中,干脆都没有范汉杰的个角色出镜,两个人到底差哪呢了呢?

(杜聿明)
一、范汉杰被杜聿明弯道超车
1926年北伐誓师之际,范汉杰已任第10师第29团上校团长,是三名最早当上团长的黄埔生之一,年30岁,起步那是相当高的,毕竟老范投考黄埔之前,就是“司令”级的人物;杜聿明则被派往北方,时任国民二军特务营副营长兼连长。
老范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上,其后却有些停滞不前,先是1928年留学德国,这一去就是三年,自然耽误了军职晋升;后是30年代初回国,又深一脚浅一脚去了粤军部队,1932年实任第十九路军参谋处长。
期间杜聿明混回了中央军嫡系部队,1930年终于晋升教导第2师第6团上校团长,虽比老范晚了四年,却始终在一线带兵,期间参加了长城抗战,1932年再升第25师副师长兼旅长,军职基本算追平了。

(第27军军长)
1936年9月7日,转投胡宗南系统的范汉杰,以第一军副军长的职务,叙任陆军少将,而杜聿明之前只叙任了陆军上校,时任军委会直属的装甲兵团团长(10月晋陆军少将),从职务和军衔来看,仍然稍稍落后老范半个身位。
抗日军兴,两个黄埔一期生频受重用,范汉杰正式担任第27军军长的时间,是1938年9月;杜聿明同年底担任第5军副军长兼200师师长,次年春转正为第5军军长,尽管有先有后,时间相差无几,可以视为并驾齐驱。
1942年春,范汉杰接班胡宗南,实任第24集团军中将总司令,步入高级将领行列;第5军军长杜聿明,则被任命为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次年3月擢升第5集团军中将总司令,亦步亦趋的状态,且有点弯道想超车的意思了。

(第5军军长)
1945年2月,杜聿明提前晋任陆军中将,范汉杰晚了一个月,却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还是压了老同学半头,也就是说,截至抗战胜利为止,范汉杰凭借着资历深厚,在职务层面还要略占上风。
是年6月,杜聿明当选中执委委员,范汉杰则当选监察委员,政治地位也是不相上下,应该说在老头子的心目中,两人都算是第一梯队的爱将,在黄埔一期生群体中,虽比不得胡总南,却肯定都在前五之列。
黄埔一期生数以百计,还得能打还得听话,还能在20年的大小战斗中活下来,还不能因为意外事件丢了脑袋(比如酆悌陈牧农什么的)或失宠,层层淘汰下来,到抗战胜利还留在第一梯队的,数量真心不多。

(抗战胜利前)
二、范汉杰杜聿明都算“救火队员”
客观来说,范汉杰在解放战争中,也是很受重用的,宠信程度并不低于杜聿明。1946年先后担任参谋次长和陆军副总司令,是老头子身边的主要军事幕僚之一,只不过是参赞中枢,没有下去带兵而已。
杜聿明长期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由于受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的节制,实际级别等同于“战略区副职”,跟范汉杰的“军种副职”基本相当,这一时期小杜忙着跟“101”对打,而老范是陪同老头子到处督战,都算重臣。
1947年6月,范汉杰以陆军副总司令的身份,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跟汤司令类同),指挥八个整编师的庞大兵力,受命全权指挥对胶东的进攻,一度让我山东兵团非常困难,胶东根据地失陷大部,老范打仗不是菜鸡。

只因抽兵增援大别山,范汉杰先胜后败,年底被解除兼职,调回南京继续专任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初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一举全歼美械精锐新编第5军,老头子怒气冲冲飞到沈阳问责,随员中就包括范汉杰。
此战过后,陈诚逃离东北已成定局,并保举卫立煌接任,据说老头子在飞机上,私下问询范汉杰的意见,答曰:东北部队大半属远征军系统,卫总接手很相宜,唯一的担心,是抗战期间与八路军过丛甚密,可见老范绝属心腹。
于是1948年1月15日,南京明令发表范汉杰为“冀热辽边区司令官”,任所秦皇岛,负责经略东北与华北两个战略区的结合部;7月司令部迁锦州,正式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既有监视卫立煌也有分权之意。

可见在杜聿明养病时期,范汉杰也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山东河北辽宁满世界跑,铁杆嫡系将领一枚。而杜聿明复出后,却调任徐州剿总担任副总司令,一来是刘峙那里缺人,二来是有范汉杰在东北,就不需要另外一个队员了。
注意时间节点,杜聿明后来到任葫芦岛,是在范汉杰兵败被俘的情况下,而原来的指挥架构,是卫立煌以下的两个副总司令,分别是黄埔嫡系范汉杰和郑洞国,突然折了一个,这才匆匆调来杜聿明,主打一个不放心。
“剿总”是由行营和行辕改制而来,是战争时期军政一把抓的高级单位,能够担任副总司令的黄埔一期生,不外杜聿明、范汉杰、宋希濂、李文等寥寥几人,也说明范汉杰和杜聿明的最高军职,是完全相同的!

三、杜聿明最后掌握的兵权更重
既然养成教育相同、铨叙军衔相同、政治地位相同、最高军职相同、信任程度相同,同样“考入”功德林以后,为什么范汉杰在高级战俘中的地位,比杜聿明差了那么一丢丢呢?这是由杜聿明的最后一个职务决定的。
淮海战前,杜聿明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身份,又兼任了“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主任”,这个前进指挥部的性质,不同于东北战场的那两个指挥所,属于纯野战指挥机构,而且组建基础单位的规格也比较高。
解放战争爆发时,中原战场设有两个绥靖公署:刘峙的郑州绥署和顾祝同的徐州绥署,前身分别是第五战区和第三战区,后因屡战屡败,刘峙和薛岳双双被撤职,这两个绥署在1947年6月以后,统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

(范汉杰剧照)
并且分别改称为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郑州司令部,其中的徐州司令部,1948年6月升格组建了“徐州剿总”,前度刘郎今又来嘛!而郑州司令部的机关,专门用于组建了“前进指挥部”,也就是说,杜聿明的班底不弱。
战役期间,为了防止“猪将军”掣肘,南京特命刘总司令率剿总机关空运蚌埠,在徐州只留下前进指挥部,杜聿明不仅直接掌握了剿总的直属部队,还全权指挥第二、第七、第十三、第十六兵团的作战,高峰时麾下30多万人马!
某种意义上,杜聿明这个前进指挥部主任,实际已成为徐州剿总的“代总司令”,无论是级别还是兵权,都比在东北拥兵15万的范汉杰,要高出一丢丢!在大决战打响的1948年秋冬,敌营能够直接指挥30余万大军的,试问还有谁?

(范汉杰剧照)
包括胡宗南和白崇禧,手下也只有20几万兵了,而且杜聿明指挥的,还是中央军最嫡系的部分,最后被包围在陈官庄的,亦不下20万众,因此华东野战军消灭杜集团并活捉杜聿明,绝对是抓了一条大鱼。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插曲,杜聿明上榜了第一批43名战犯名单!其中的黄埔生只有胡宗南、杜聿明、桂永清、王叔铭等四人,其中杜聿明是唯一战场被俘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物以稀为贵嘛,杜聿明在功德林自然地位特殊。
这事也不能全怪老范,因为新华社公布首批战犯名单的时间,是1948年12月25日,此时辽沈战役已经彻底结束,范汉杰早都成了阶下之囚,怎么可能再列入战犯名单?而杜聿明还在陈官庄苦苦挣扎呢。
1959年,曾经职权略高的杜聿明却被首批特赦,而范汉杰因为有过出卖第十九路军的嫌疑,继续监押,几经周折,总算在1960年11月,出现在第二批特赦名单之中,时年已经6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