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

易文爱历史 2025-03-15 06:27:39

公元1645年的李自成可谓流年不利,自己遇袭身亡,大顺政权随之覆亡。大顺政权自1644正月建立,至1645年五月覆灭,犹如昙花一现!

李自成(剧照,网图侵删)

前文《明明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为什么突然改投满清?》讲到,本来已经归附了李自成的吴三桂,却突然对大顺转而采取敌对的态度,就是因为听到消息说李自成抄了他的父亲吴襄的家,他甚至怀疑,李自成可能要趁着这个机会对他下手。公元1644年四月十三日早晨,李自成亲率大军从北京向山海关进发,目的是要讨伐吴三桂。

大军到三河县时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使者谎称吴三桂仍然愿意投诚,请求李自成延迟出兵。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李自成竟然轻信了使者的话,先派人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自己则放慢了进军速度,5天的路程足足走了8天才抵达关西。到达后李自成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吴三桂已经做好了作战的准备。

李自成企图招降吴三桂简直是一种讽刺,说明他没有断事之明。从四月二十一日上午,李自成和吴三桂正式开战,打到第二天上午,吴三桂就有点招架不住了,甚至有一支部队还向李自成投降了,吴三桂赶紧派人请求清军出战。多尔衮亲率七八万精兵于二十一日晚进驻关城外十里处,第二天亲临关城外二里处观战。

多尔衮接触了几次吴三桂派出的使者,再加上亲自考察,他已经有十足的把握拿捏吴三桂,深知吴三桂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投靠满清。所以他欣然给吴三桂打气,要吴三桂立即回关,准备接应。吴三桂与满清联手,对李自成的大顺军形成绝对优势,大顺军很快就被击败,李自成只得下令急速退军。

李自成在退军途中,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斩首,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后,李自成又把吴三桂的家属34口人全部斩杀。这不是李自成最后一次干这种事,他夺了大明的天下,许多明朝官员成为他的降将,可惜他没有能力驾驭这些降将,这些人后来几乎都反叛,他只能杀了降将的亲属泄愤,这说明他的智慧不够。

在山海关战役中李自成大败,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是大顺军从优势转为劣势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后大顺军只能一直被满清撵着跑,满清入主中原的梦想又更进了一步,吴三桂为汉族官绅拥护满清起到一个恶劣的示范作用。李自成率军回到北京后,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放弃北京,否则极有可能被满清围城活捉。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举行即位大典,第二天就率部西撤,并下令放火焚毁明代宫殿和各门城楼。大顺军撤退时,一些明朝降将以及城中百姓随军西行,由此可见,大顺政权在当时并没有因为贪腐而丧失民心。清军在山海关短暂休整后就开往北京,四月三十日晚,多尔衮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

多尔衮立即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等率领精兵火速追击,既要重创大顺军,又要截留被大顺军带走的金银财物,多尔衮自己则率部于五月二日进入北京,一些官僚很快就拜倒在多尔衮的脚下。清军很快追上大顺军,接连两次打败大顺军,大顺军只得退入山西。清军占领北京后,不少汉族官绅纷纷南下躲避。

入主北京的满清,很快就认识到争取汉族官绅的极端重要性,多尔衮非常注意听从范文程和洪承畴等汉族官僚的建议,立即采取措施争取汉族官绅地主的支持,比如标榜自己为明帝复仇,而且进入北京后第三天就下令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不论什么人,只要肯归附,全都录用,在这方面做得比大顺及南明不知高明多少倍。

多尔衮(网图侵删)

在满清的这种吸纳人才的政策下,不管来人属于东林党还是魏忠贤阉党,不管是大明官员还是大顺官员,只要肯归附满清,一律官复原职,甚至还能加官晋级。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所有人无不对满清感激涕零。多尔衮甚至还经常命令降清的汉族官员举荐人才,慢慢形成门生故旧相率归附满清的局面。

从明朝中叶以来,汉族缙绅势力迅速膨胀,成为各地举足轻重的社会主宰力量,多尔衮对他们采取大包大揽、求贤若渴的方针,为迅速稳固满清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这方面来说,满清的格局和远见是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远远无法比拟的,此举也无疑对汉族缙绅势力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李自成在山海关战役中大败的消息传开以后,原大顺政权管辖区域内的明朝官绅认为反叛时机已到,就迅速纠集兵力发动叛乱,推翻当地的大顺政权。他们对当时急剧变化的形势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他们打出的旗帜仍然是“擒贼复明”。大顺军被清军追击而撤入山西以后,清军停止追击返回北京,休息整顿。

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清军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此时,清军占据的只不过是京师附近一带,还远未形成气候。可惜的是目光短浅的李自成再一次在战略上犯了重大错误:他不是坐镇太原,调集军队进入山西加强防务,却同刘宗敏等高级文官武将率领军队主力继续西撤,返回西安,这就等于把山西拱手相让了。这种军事部署再次证明,李自成严重缺乏战略眼光。

尽管李自成也留下了将领一路驻守,但这些驻守的军队各自为政,没有安排一名嫡系的、威信卓著的将领统一指挥,这样的防守形同虚设,就等于让山西成了大顺军同清军对峙的前线。常言说“树倒猢狲散”,大顺政权的败象已现,原本归附大顺的降将纷纷跟着倒戈,投向满清,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异常严重。这也证明,李自成在收揽人心为己所用方面的智慧严重不足。

五月十日,已经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大同总兵姜瓖趁机发动叛乱,城内军民响应,从大顺手里夺回大同。正在太原的李自成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继续西撤。姜瓖很快就归附了满清,大同落入清军之手。明恭顺侯吴惟英的弟弟吴惟华向多尔衮请命,自告奋勇前往山西,先后招降了不少州县,使得满清的控制区域继续扩大到了太原以北。

继姜瓖之后,当初投降大顺的原明朝文武官员几乎都反叛李自成,改投满清,这种反叛和改投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他们全都摇身一变成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索命人。山西北部甚至黄河西岸的陕西境内也建立了清军的据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陕北的防务遭受严重威胁,李自成除了愤慨之外,只能屠杀这些反叛将领的家属以泄愤,这只能更加暴露李自成的无能和狭隘。

事实证明,李自成在如何收揽大明降将人心上缺乏足够的智慧和谋略,从他兵败撤出北京开始,那些归附大顺的大明降将后来无一例外地全都弃他而去,改投满清,使得他与满清对抗的局势呈现出有利于满清的一边倒的火速蔓延之势,他能做的,除了杀死那些降将的家属之外,没有任何办法挽救这种颓败之势。

李自成的嫡系部队不如战斗力正处于巅峰时期的满清八旗兵,他本该对归附他的原明朝降将给予高官厚爵,再改编其军队,在任用将领时,本该以自己嫡系将领为主帅,降将为副,这样才能保证既用好降将,又不给他们反叛的机会和想法。可惜的是,李自成在这方面毫无智慧和谋略,结果导致降将一窝蜂地反叛,加速了大顺政权的覆灭。

吴三桂(网图侵删)

满清将领多铎、孔有德、耿仲明率军于十二月十五日攻进陕州,大顺军败退。李自成意识到,一旦潼关失守,西安必定保不住,就和刘宗敏等人率军赶往潼关。满清对潼关志在必得,做足了准备。潼关战役开始后,尽管大顺军拼死抵抗,仍是接连失利。关键时刻,满清英亲王阿济格率部进入陕北,向西安推进。

在两路清军的合击下,李自成被迫主动放弃陕西,向河南撤退,另寻出路。不久,潼关失守。多铎攻占西安后,多尔衮命他率部按原计划攻打南京,阿济格负责率部追剿大顺军。李自成率原驻西安一带的大顺军主力约十三万人由陕西商洛经河南抵达湖北襄阳,会合当地的白旺部及东下武昌等地的大顺军,这是东路。

西路则是原防守陕北的李过、高一功等部,向西转移会合其他驻守西北的大顺军取道陕西汉中南入四川,再顺江抵达湖北荆州地区。1645年二月始,多铎大军的目标是摧毁弘光政权。阿济格部包括吴三桂、尚可喜等汉人降将,兵力雄厚。阿济格命姜瓖率军攻打榆林,他自己则率部攻打延安。激战七次后,延安失守。

几乎与此同时,榆林也失守。李过、高一功部只得率部向西转移,会合了镇守西北的大顺军一路向南撤退。其他一些归附大顺的原大明降将,纷纷向清军投降,李过、高一功部历尽艰辛于1645年夏抵达荆州地区,他们后期成为大顺军联明抗清的主力。1645年正月十三,李自成率部撤入河南,因家属和辎重随军,行军速度极为缓慢。

二月,李自成率部屠了邓州。阿济格因迂道耽误时间而遭到多尔衮训斥,为将功补过,他率部猛追李自成大军。从河南邓州开始,阿济格部一路与李自成大军交战,接连作战八次,大顺军都被击败。三月下旬,李自成部主力抵达湖北襄阳一带,此时,他汇聚的兵力多达约二十万之众。想要水路并进,抢在清军之前,攻取南京。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李自成集中兵力的决策是错误的,因为他放弃了荆襄重地。大顺军此时唯一的后方重地只剩下了荆州、襄阳、承天、德安四府。如果主动放弃这一地区,就意味着大顺军将陷入丧失后方作战的危险境地。李自成的这一决策尽管曾遭到镇守荆襄重地的驻守大将白旺的异议,但李自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阿济格部追来后,大顺军后方空虚。更糟糕的是,留守荆州的大顺军将领杀死防御使后,向清军投降。至此,李自成三年前建立的各级地方政权全部瓦解,大顺军重新变成只能流动作战的“流寇”了。此后,李自成部兵败如山倒,在与清军作战中一再失利,他只能放弃武昌,继续率部东下。四月下旬,又被清军攻入营垒,几位重量级的文臣武将被俘,损失惨重。

丞相牛金星眼见大顺大势已去,就带着儿子投降了满清。李自成余部士气低落,原定攻打南京的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只得打算转入湖南。但五月初,在湖北通县九宫山下,李自成只带着数十人查看地形时,遭遇当地地主武装的突袭,李自成和随从侍卫被当场击杀,一代枭雄就此陨落。大顺军将士闻讯对当地团练给予了报复性打击,但大顺覆亡已成定局。

李自成遇袭身亡,标志着大顺政权的彻底覆灭。尽管后来大顺军余部仍然坚持联明抗清,但已经无力回天。李自成从1629年起兵反叛大明,1645年遇袭身亡。大顺政权自1644正月建立,至1645年五月覆灭,犹如昙花一现。大顺政权之所以昙花一现,最根本的原因是核心领导人李自成严重缺乏战略思维和眼光,在政治上、军事上、用人上出现一系列严重错误。公元1645年的李自成可谓流年不利,自己遇袭身亡,大顺政权随之覆亡,正是:自成不成,大顺不顺!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5-03-15 11:50

    清军原来根本没想过入主中原,只是突然看到机会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