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化名)是一名退休干部,65岁的他尤为注重身体健康,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对于酒类聚会都是敬而远之。一天清晨,李大爷照常起床,却发现身体一侧麻木,没有知觉,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无奈之下,只好躺在床上缓了一两个小时,才慢慢好转。
起床之后,李大爷立马来到了医院询问医生自己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医生通过问诊,了解情况后说道:“大爷,别担心,我们先做个检查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待检查报告出来后,李大爷问医生:“医生,检查报告有什么问题吗?”
医生笑着说:“问题不是很大,脑部CT结果显示有缺血性病灶 ,初步诊断结果是脑梗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不过病灶比较小,不是很严重,您也不用太担心。”
“我生活方式很健康,也不喝酒,怎么就会得中风了呢?”李大爷很是奇怪。
医生解释道:“问诊时有了解到您有高血压,不排除高血压的原因。”
李大爷难以置信地答道:“高血压也能引起中风吗?我听说中风只是跟心脏病有关啊。”
“高血压也会有一定几率引起,您之后要按时吃降血压的药,定时检查,同时多运动保持愉快心情,把患病风险降到最低。”医生叮嘱道。
其实生活中,患上中风的中老年人并不在少数。那怎样识别中风症状和了解影响中风的危险因素,做到有效的预防呢?医生告诉您答案。

中风,简单来说,就是脑中的血管被堵塞或是破裂了,造成脑中供血不足或脑出血,导致脑局部性或整体性出现病灶而引起的疾病。
临床上可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类,前者为脑部血管出血,后者则为血管堵塞引起的缺氧缺血。相应地,会出现一系列症状,通过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是否为中风的前兆。
1、感知障碍,手脚无力或麻木
脑血管堵塞或破裂之后可能会引起脑中相关运动神经区域的损伤,神经信号无法正常传递,且血管堵塞导致供血不足无法正常运输氧气,身体会出现一侧或双侧的无力或麻木,不能自主控制身体。

2、视物模糊,甚至短暂失明
脑部供血不足还可能导致视觉中枢受损,引起视力模糊,视野缺失等无法正常看清事物,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短暂失明。
3、口齿不清,言语表达困难
人脑中有专门控制语言功能的神经区域,一旦这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因供血不足无法获得充分的氧气和有机物而受损时,会造成说话不清楚、不完整,出现失语的情况。
4、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步态不稳
中风也可能会导致脑干或小脑受损,引起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造成走路不稳,容易跌倒。

这四种症状的发生都是由于脑部相关区域受到损伤而造成的,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联合发生,症状较轻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小中风”,千万不要以为自行恢复就没事了!
小中风被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
因为在发生小中风之后,在一两个星期内可能会症状变严重,甚至危及生命,遇上这种情况需要及时送往医院就医或拨打120急救。
讲完症状之后,大家对于中风有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呢?

除了疾病的发病信号,还有一点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那就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风发作呢?
“高血压也能引起中风吗?我听说中风只是跟心脏病有关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像李大爷一样有这样的疑问呢?
大家还记得2023年《海峡都市报》中的一篇报道吗?35岁的体育老师在放声歌唱的时候突然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医之后,确诊为“脑中风”;后续完善相关检查之后,主治医生将病因锁定在:卵圆孔未闭,心脏病的一种。
因为卵圆孔未闭,在大声歌唱、剧烈咳嗽等特殊情景下,血液可能会不按照正常路径“行进”,而是直接通过没有闭合的卵圆孔达到左侧心脏,如果这其中有栓子的话,不排除随着血流达到脑血管,进而堵塞脑血管的可能。
当然,其他类型的心脏病患者也需要多注意,尤其是房颤患者,这算是造成中风发作的一个主要因素了!

不过,我们应该也都明白,心脏病并非是造成中风发作的唯一危险因素;疾病的发生往往合并着多种因素,就好比中风的发生发展,背后确实可能和血压长期偏高有关。
那么,高血压为什么会导致中风呢?
一是因为高血压会使血管壁遭受巨大的压力,长期以往,会使血管壁变薄、变脆弱,很容易引起血管的破裂导致脑出血和脑梗死;二是因为血管在高压的冲击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会加速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变厚、变硬、变窄,血液流动受阻,易导致血管的堵塞,形成血栓,增加患中风的风险。
在这里,医生想要提醒大家一点:如果出现了高血压,即使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症状也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因为持续的高血压真的会不断损伤血管。
并且,根据不同的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物时,需降至一定的血压目标值。

例如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g以下,如果耐受,建议降至130/80mmg以下;对于合并慢性肾脏或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应降至130/80mmg以下;对于65岁以上的患者,降压值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g以下。
总之,可以通过合理用药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将血压控制好,在一定程度上真的能帮助我们降低中风风险!
另外,医生建议高脂血症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高血脂同样也有可能引起中风的发生。
引起中风的机制之一就是血管堵塞,也就是血液中病变的堵塞物变多,因此,血液变得粘稠很容易发生血管堵塞。这里要科普一点,很多人误将“血稠”=血脂高,其实血脂高可以引起血液变得浓稠,但“血稠”不一定就是血脂高引起的。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又可分为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等物质,这样看,引起血稠的因素有很多,而血脂高仅是脂蛋白的含量升高。

像高血脂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这些脂蛋白易堆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阻碍血液的流动,也会造成血管的损伤,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血管变得不规则、不平滑,进一步堵塞血管,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
糖尿病患者,当然也要当心!
糖尿病患者是中风的高危人群, 其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较高不仅会导致血液粘稠,促进血栓的形成,引起脑血管的结构改变,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变得薄而脆,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除此之外,也会诱发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脑神经,使患中风的风险大大增加。但也无需过于担心,以良好的心态和理智的观点看待疾病可以降低疾病恶化的概率。

多数中老年人糖尿病的看法还存在很多误区。
例如认为患上糖尿病,就多吃或只吃素食杂粮。
虽然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降糖、减脂、通便的效果,但是摄入过多,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导致病情恶化。
糖尿病患者吃降糖药就可以不用控制饮食。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一重要因素,高碳水的食物能迅速引起体内的血糖升高,这使得药物难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进一步使胰岛细胞受损,病情恶化。
大家要时刻谨记:药物和均衡的饮食相结合才是1+1>2的效果。
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都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而这些疾病都会造成血管损伤,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中老年人都会出现中风的原因之一。

当然,中风的发生发展还和其他危险因素有关,比如说:口服避孕药、肥胖、缺乏运动、遗传等等。那如何去预防中风,降低患中风的风险呢?
除了,不盲目用药之外,医生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养好这些良好习惯。
1、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是我们预防中风的第一步。
日常饮食尽量以低脂、低盐、低糖为主,少摄入盐分、高热量油炸煎等食物。
在平常生活中,可搭配新鲜的果蔬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适当增加全谷类食物,这些食物有利于降低血压,保护血管。
2、适当运动
其实,早在2013年,就有学者将一项综述发表在《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综述》上,该篇文章总结了人体和动物研究中关于身体活动在缺血性中风预防中及相关损伤的证据。

研究发现体力活动的人患缺血性中风的概率和缺血性中风患者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患中风的风险。
中老年人每天应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打太极,八段锦等,有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3、戒烟、戒酒
不管是吸烟还是喝酒,对我们身体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这类有害化学物质,可以破坏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功能和完整性;而过量饮酒则会到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引起血脂代谢异常,血压过高等一系列症状发生。
关于这一点,大家应该也快听烦了,为啥医生还一直在强调呢?医生真心希望大家:并非听听而已,而是要真真正正地行动起来!

中风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因此在出现“小中风”时,就要有危机感,及时去医院排查病因并谨遵医嘱治疗。
在平常生活中,尤其是患有一些基础性疾病的,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应当注意平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避免“中风”找上门哦。
参考文献
[1]《糖尿病加重中风的可能机制及相关药物作用靶点》.健康博览.2010.10.25
[2]《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nd improvement of outcomes: A narrative review》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综述.2013.02.20
[3]《中风发生前有哪些前兆》.健康必读.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