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努乌梁海这个名字在现代地图上已经找不着了,但你若真去到图瓦瞧一瞧,会发现那里到处都是中国的影子。餐桌上的筷子,庙门口那中式牌坊,还有“呼麦”里那几嗓子,都透着十足的中国风味。
1921年,图瓦决定“离开中国,加入苏联”,虽然国籍变了,但他们身上那份源自东方的特质,却始终难以抹去。
【从地图上走了,从记忆里没走——图瓦这事儿不简单】
1921年10月的时候,在中国大西北的边界上,有那么一个地方,突然间就说自己“不跟中国混了”。那个地方原先大伙儿叫它唐努乌梁海,后来名字又改成了图瓦。
那时候,有了苏俄军队的撑腰,一帮当地的亲苏分子就跳出来,自个儿宣布建立了个“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还直接跟中国的主权关系给断了。
问题的关键是:这块地方,它究竟属不属于中国?是不是已经正规地“分出去”了?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仔细探究探究。
唐努乌梁海这个名字,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书上,最早能追溯到隋唐那会儿,说的是铁勒部的一个分支。到了明清时期,这块地方就成了漠西蒙古的一部分。清朝政府在1727年动手了,他们设了个乌梁海都统,下面还分了5个旗,46个佐领,派了不少军政人员过去。这些人呢,不光管军事,还负责收粮食、收税,连学校、庙宇都是他们建的,整个地区的管理都统一了起来。
不管它有多远,按照制度规定,这里就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地盘”。
到了清朝末年,周围都是强大的外国势力,沙俄就瞅准机会动手了。大概1900年那会儿,他们找了个“保护”的借口,就跑到唐努乌梁海去了。然后到了1914年,沙俄更是直接宣布那里是“外蒙古保护地”,说白了,就是把那片地方变成了他们自己的地盘,跟殖民地没啥两样。
但这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事情。中国方面既不接受,也没退缩。1919年,中国派出了西北边防军的第三镇部队入驻唐努乌梁海,他们按照清朝的制度,设立了官员来征税,还升起了国旗,挂上了官印。
到了1921年的时候,由于苏俄那边支持的亲苏力量快要打到家门口了,这支军队没办法,只能撤退。所以说啊,图瓦那年被说成是“脱离中国”,其实根本不是什么老百姓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外面的力量暗中摆布的一场地缘政治大戏。
1921年那会儿,有个叫“唐努图瓦共和国”的地方,其实就是苏联东边边境线上的一个小跟班。时间一晃到了1944年,苏联干脆就把它正式收归囊中了,这块地儿就变成了俄罗斯的图瓦自治州,后来又升了级,成了共和国。
说白了,图瓦的所谓“独立”,其实就是苏联在背后搞的小动作,这从外交文件里提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纠葛”就能瞧出点端倪。表面上看,好像就是一个偏远地方“换了户口本”;但真相是,它不过是地缘政治大戏里一枚被摆布的棋子。
【国籍改了,口音没改——图瓦人活得“比中国还中国”】
讲图瓦“离开中国加入俄罗斯”这事儿都过去一个世纪了,那你是不是觉得它早就变得面目全非,没中国影子了?但真相是——完全相反。
图瓦人平时说话都用的是图瓦语,这种语言属于突厥语系。不过,在以前,他们写东西时却用的是蒙古文。就像清朝那时候,图瓦人的文化记录都是用蒙古文来写的。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苏联要求他们必须用西里尔字母之前。
这就像是你开口就是地道的北京腔调,但落笔写字时却用的是繁体竖排的老北京风格,那种骨子里的习惯,真是难以割舍。
说说宗教信仰这事儿吧,图瓦人他们信的是藏传佛教里的格鲁派。那些寺庙啊,用的都是清朝时候的木结构样式来建的,你看那屋檐,翘得老高,还有斗拱,这些都是汉族和藏族建筑风格混在一起的影子。
图瓦克孜勒那块的“宝莲寺”,还有恰丹地方的“敖包庙”,里头都存着藏文的经书和一些“汉族样式的法器”。这事儿说明了,他们信的这个宗教,跟甘肃、青海、四川那边的藏区,根子是一样的。
图瓦音乐,说白了就是那个“喉音绝技”——呼麦。外人听着觉得挺“玄乎”,可懂行的音乐研究者一听,立马就能感觉到,这跟咱们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那种“深沉哼唱”的调调简直一模一样。
说到吃的,图瓦人的餐桌上那可真是丰盛。他们有奶茶、手撕肉、油炸饼、酸乳制品,还有用铜锅煮的各种美食。调料那股子味儿、做饭的家伙什儿、吃饭的那些规矩,跟内蒙古、青海的牧区几乎没啥两样,都是那儿的家常便饭。
他们穿啥衣服?就是那种有大襟的袍子,配上腰带,脚上蹬着毡靴,头上还戴着裘帽,看上去跟清朝边疆的八旗蒙古兵民没啥两样。
故事还在继续。那节日庆典呢?图瓦人有个“白月节”,他们会搭起敖包来祭祀,点上香、洒上酒,挂上五颜六色的风马旗,转动经轮来祈求福气。这一套仪式流程,跟咱们中国藏区的节日习俗简直如出一辙。
在图瓦族老一辈人的日常交流中,他们到现在都还会用“哈达敬语”,过年时也会行“拜年三跪九叩”的大礼,这些都是他们传承下来的“中式老规矩”。这不是他们学来的,而是生来就有的习惯,就像遗传一样。
说白了,他们就算拿了新护照,但说话的方式、信的神、祭拜的习惯、吃的东西、过的节日,还有家里摆的祖宗画像,都还是按照咱们中国的老传统来。
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无法剔除,也难以抹去。
【换国归属容易,脱离生活轨道?门儿都没有】
你问图瓦人是不是“离开中国加入俄罗斯”,现在生活肯定充满俄罗斯风情了?嘿,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图瓦在俄罗斯联邦里算是挺穷的地方。这里总共就住着大约33万人,大家挣的钱加起来,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还不到俄罗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以说,这个共和国主要就是靠农业在撑着。
图瓦地区的经济状况,说白了就是产业没啥实质性的内容,工业底子很薄,公共设施也相当陈旧。从克孜勒到阿巴坎,就那么一条公路,冬天还得封上百多天没法走,铁路更是还没影儿呢。
图瓦人平时过日子,其实全靠中国帮忙。在克孜勒的大集市上,你看,超过七成的货品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像什么电饭煲、棉被、羽绒服、自行车链子,还有小孩的玩具,全都是中国生产的。
有研究显示,图瓦人平时用的东西,超过四分之三都是靠中国来供应的。
2021年,图瓦的领导人卡拉-奥尔到了俄联邦政府那边,他提了个建议,想把中俄之间那条经贸走廊的铁路继续往图瓦那边修,好让图瓦跟中国西部地区的边境贸易更加紧密。他说话挺爽快:“咱们图瓦的经济以后啊,得看东方。”
你以为图瓦只是简单地采购些物品吗?并非如此,他们在文化传播、教育帮扶以及技术合作方面,也日益依赖中国的助力。
呼麦文化节拉开帷幕,这次特别请到了新疆的图瓦族歌手作为老面孔来献唱。民族学校的课本里,有些课程是借鉴了中国民族高校出的版本。还有啊,宗教文献准备重印,这事儿也得找中国的专家来把把关。
就连图瓦电视台的某些纪录片,都曾向咱们中国的文化频道“求片来播”,这说明“文化桥梁”其实早就搭建好了。
尽管图瓦“脱离中国”已有百年之久,但其在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商品流通以及文化生态等方面,实际上仍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地理的分界线能调整,国家的治理方式能改变,但经济的关键支撑、文化的深厚底蕴、民众的内心认同,是深深扎根无法撼动的。
参考素材:
图瓦人横跨三个国家生活,关于他们身份及认同感的研究。这个课题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的期刊里被探讨过。研究主要聚焦于图瓦人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三个国家的交界处,这种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他们的身份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们深入分析了图瓦人的认同感,探讨了他们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又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图瓦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图瓦人在不同国家中的身份差异,还探讨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图瓦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