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压九年!张若昀新剧冲上热搜,差评一片,网友:完全不尊重历史

八十一球迷 2025-04-17 02:45:41

年初,《六姊妹》《北上》等优质剧集以精良制作赢得观众期待,行业内外一度将其视为“电视剧大年”。

进入下半年,多部积压多年的旧作集中播出,导致口碑迅速下滑。

其中,由张若昀、毛晓彤主演的古装剧《风起大漠》引发的争议尤为突出,该剧因历史改编问题成为舆论焦点,折射出历史题材创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作为积压九年的旧作,《风起大漠》最初立项时名为《霍去病传奇》,制作方曾宣称要打造史诗级历史正剧。

该剧集结了胡军、杜玉明等资深演员,张若昀饰演的少年将军霍去病与毛晓彤饰演的蓁娥构成故事主线。

在东方卫视宣布定档后,观众对豪华阵容的期待值持续攀升。

然而随着预告片发布,剧集的核心矛盾逐渐显现:长达75集的体量与霍去病短暂的人生轨迹形成强烈反差。

这位西汉名将24岁英年早逝,史书记载其参与的重大战役仅有四次,如何支撑起相当于《三国演义》84集体量的叙事,成为观众质疑的起点。

剧情架构的合理性争议尚未平息,人物设定的改编又掀起更大波澜。

剧中将历史记载中卫子夫身边的婢女蓁娥改编为和亲公主,并与霍去病发展出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已曝光的片段中,霍去病与女扮男装的蓁娥在军营嬉闹、月下共饮等桥段,明显偏离了《史记》《汉书》中“少言不泄,有气敢任”的武将形象。

更引发争议的是,制作方将汉武帝之女诸邑公主的身份与虚构角色融合,这种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混淆,直接触动了历史爱好者的敏感神经。

面对舆论压力,制作方通过新浪电视等渠道发布声明,强调“在主要人物身份设定上严格遵循史实”,但未对具体争议情节作出修改承诺。

这种回应反而加剧了观众不满,社交平台上陆续出现要求停播的呼声。

有历史研究者指出,霍去病17岁首战封侯、22岁完成“封狼居胥”的军事传奇本身极具戏剧张力,无需添加虚构爱情线来增强观赏性。

部分观众对比了2005年《汉武大帝》中霍去病角色的处理方式——该剧仅用数集篇幅,通过河西走廊决战、漠北大战等关键战役,便塑造出鲜活的少年将军形象。

行业观察人士注意到,此次争议本质上触及历史剧创作的边界问题。

近年来,《大秦帝国》系列、《觉醒年代》等尊重史实且兼具艺术性的作品证明,年轻观众并非排斥历史题材,而是拒绝披着历史外衣的偶像剧套路。

在《风起大漠》的案例中,张若昀对霍去病的演绎其实获得部分观众认可,其骑射戏份与战场调度的专业程度可圈可点。

问题核心在于剧作试图将历史传奇与言情叙事强行嫁接,既削弱了历史厚重感,又未能展现野史演绎的独特魅力。

从技术层面看,75集的体量仍存压缩空间——若聚焦河西受降、漠北决战等关键历史事件,删减朝堂权谋与情感支线,既可保持叙事紧凑,又能深入刻画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

从创作理念分析,该剧暴露了某些制作机构对历史题材的功利化处理:既想借重历史IP的文化价值,又不愿放弃偶像剧的商业模式,这种摇摆导致作品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困境。

影视行业的资深编剧指出,历史剧创新并非不能进行艺术加工,但需建立在尊重史实脉络的基础上。

例如《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的适度美化,因其符合人物内在逻辑而被观众接受。

反观《风起大漠》将婢女改编为和亲公主的关键改动,不仅缺乏史料支撑,更与汉武帝时期和亲政策的历史背景存在冲突。

这种为制造戏剧冲突而强行篡改人物命运的做法,容易引发观众对创作动机的质疑。

当前舆论场的激烈反应,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

随着《国家宝藏》《中国通史》等文化节目的普及,公众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

这种现象倒逼制作方重新审视创作理念——历史剧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于服装道具的精致还原,还是对历史精神的深刻诠释?《风起大漠》引发的讨论,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反思素材。

对于仍在播出的剧集而言,如何平衡既有的艺术创作与观众的历史期待,将成为决定其最终评价的关键。

0 阅读:581
评论列表
  • my god 16
    2025-04-17 22:48

    武帝:我的去病是贵气!不是傻气!

  • 2025-04-17 22:41

    让这个大小眼来演英气风发的少年将军,这能好看就有鬼了……

八十一球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