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们,这就是伊拉克正在研发新型化学武器的证据,这也将成为又一次中东危机的前兆!”
2003年2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穹顶之下,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举起一个装着白色粉末的试管侃侃而谈到。
这个戏剧性的动作被在场的各国代表尽收眼底,整个会场笼罩在诡异的沉默中。
与会的各方代表毕竟都受过专业的训练,无论多好笑,在这个场合上他们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但事后各方的反应,无疑才是大家对这个事情真实的态度。就像普京后来接受采访时调侃此事道:“鲍威尔摇晃的那瓶不明物质,说是化学武器的证据,里面搞不好只是洗衣粉。”
这个被后世称为“洗衣粉时刻”的历史片段,不仅成为21世纪最著名的政治谎言,更是揭开了石油霸权争夺战中最血腥的篇章……
“洗衣粉”的战争
鲍威尔这个被精心设计的“证据”展示,像极了中世纪圣物崇拜的现代版复刻。
只不过,盛放圣谕的“金约柜”变成了装着“洗衣粉”的试管,而征讨异教徒的圣战旗号则是换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如果说,两年前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是美国对“9·11事件”的应激反应,毕竟恐怖袭击的突发确实超出了美国政府的预料。
那么,这次的战争谋划,在美国的政客们看来,则是出于所谓的“深远考量”。即使这个规划确实草率到,甚至都没对战后将要面对的烂摊子做出任何可能的预判。

或许,在这帮带有“殖民扩张”思想钢印的政客们眼中,通过暴力手段就是重构资源分配体系的最优途径。
而在战争之后,和平将会“如约而至”,美军身为“解放者”所踏足过的土地,必将沐浴在“自由与民主”的光辉之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地顺理成章。
所以,即使小布什总统在3月17日对萨达姆发出了最后的通牒,却还是没等伊方的答复,就率先发起了名为“斩首行动”的突然袭击,想要迅速结束这场战争。

虽然萨达姆的残暴统治可能并不得人心,但毕竟身负国祚,多少还是带点儿“气运”傍身的。就在美军发动的前不久,萨达姆刚巧离开了被锁定的区域,从而幸运地活了下来。
不过对萨达姆来说,如果事情真如美军计划般顺利,在火力覆盖之下,倒是可以少受点皮肉之苦。
而对美国来说,除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安排外,这样急迫的突袭其实多少也夹带了点儿私人恩怨……
膨胀的伊拉克
1979年,“伊斯兰革命”成功,伊朗借机通过宗教运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虽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兰信仰区,可偏偏一方什叶派执政,一方逊尼派掌权,于是,双方的冲突就这么开始了。
按说本来美国应该是没必要插手宗教矛盾的,可就在同一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目标直指波斯湾的石油资源,同时也想通过扶持亲苏政权,来扩大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一贯秉持着对苏遏制政策的美国岂能对此事置之不管?于是,美国一边支持伊拉克,一边向伊朗出售武器,主打的就是一个把水搅浑,然后浑水摸鱼。
在两个大国的阴影下,乱战8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两败俱伤。不过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却也借机通过两国的援助渐渐势大,而这也使萨达姆的野心不断滋长。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到一天时间,科威特灭国。
伊拉克的扩张引起了美国的警觉:这势必会影响到自己对波斯湾石油资源的掌控。于是,美方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发起了海湾战争。
伊拉克当然不是美国的对手,很快便败下阵来。而到这里,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还只是源于对石油霸权地位的觊觎。
海湾战后,伊拉克便对美国这个总是破坏自己好事儿的家伙越想越气,恨屋及乌之下,美元也成为了萨达姆眼中“敌对国家的货币”。
而1999年欧元的诞生,则是为萨达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伊拉克尝试使用殴元替代美元来进行石油交易。而这次,金融霸权遭到挑战的美国彻底愤怒了。

美国的石油霸权并非一日之功。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就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与生产国之一。
尤其是在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主导了全球的石油市场,并通过美元化石油交易(即石油只能通过美元结算)建立起了石油霸权体系。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中东这个最大的产油区。而伊拉克这个全球第二大的“油库”就成了他的主要目标。
阿富汗战争打响后不久,美国政府便有了对伊拉克动手的心思。小布什政府打出向“恐怖主义”宣战的旗号,实质上就是在为自己打击主要产油国而找的借口。

在美国看来,对石油产地的严密控制,才是封锁恐怖主义资金来源的最根本途径,也是维护自己石油霸权的治本之策。
中东破碎地带主要地缘政治特征加之最近自己的霸权地位反复遭到挑衅,就连欧洲盟友们都开始打起了“王座”的主意,美国更加坚定了彻底将石油源头牢牢掌控的信念。
于是,一场由一管“洗衣粉”引发的血战就这样打响了。
美国不败而败
伊拉克上一次就没能打过美国,这一次也自然是不会有什么悬念。
而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的伊拉克并没有侵略其他国家。而面对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也不会再有另一个“世界警察”来给自己“主持公道”了……
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处以绞刑,这场草率的战争看似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终局。但事实是,这场战争离真正的结束还有很远、很远。
战后,美国立刻受到了各国的质问,因为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直到2010年美军完全撤出伊拉克时都还未曾找到,美国一意孤行的军事行动,除了使联合国的权威遭到践踏之外,什么都没能留下。

尽管美国在伊拉克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争的全球反响却极为复杂。
美国将伊拉克战争视为推广“民主”的试验场,试图通过改造中东国家,削弱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并巩固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
而美国也忘了,无论如何伪装,自己作为侵略者的事实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伊拉克民众对美国的占领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也使得美国始终再难以扶持起稳定的政权。
“反恐”的愿景,更是陷入了“越反越恐”的泥潭之中。废除萨达姆政权不仅引发了伊拉克国内各派系的内战,更是为恐怖分子打开了边境线。
尤其是美国推行的“改造伊拉克”方针和“大中东计划”,激化了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冲突,“伊斯兰国(ISIS)”这样的极端恐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萨达姆政权的倒台,并未让伊拉克进入所谓“自由与民主”的时代,反而使这里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之中,中东的政治局势因此变得更加动荡。
这场侵略战争不仅让美国丢了面子,更是连里子都没剩下什么。
世界范围内的反战浪潮声势浩大,面对各方质询和反战压力,美国的国家战略也不得不频频修正、反复横跳。
战争消耗的巨额资金,也导致了美国的国债激增,尤其是在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国内矛盾越演越烈。
美国似乎是胜利了……
美国又似乎是失败了……
13世纪蒙古人挥舞着“上帝之鞭”,将火药带来了中东,使这里的地域冲突迈上了新的台阶。而700多年后再次降临在这片土地上的战火与硝烟,则是彻底将这里变为了永无宁日的炼狱。

哪怕是千年前神赐的“应许之地”,到如今也还是处于争乱之中。
“自由与民主”的光辉像是永远都照不进这片,不知是被“赐福”还是被“诅咒”了的土地,只有如宿命轮回般的“闹剧”不断重演。一切都终将逝去,唯有死神永生……
参考文献
[1]《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美]科恩(Cohen,S.B.) 著、严春松 译
[2]《从两次伊拉克战争看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D]高志旺
[3]《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大战略分析(2001-2004)》[M]贾丽红
[4]《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局势与美国全球战略走向》[J]王健
[5]《石油,美元与霸权:小布什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历史透视》[M]江红
[6]《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思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J]郑安光
[7]《从伊拉克战争剖析美国全球战略》[J]詹世亮
[8]《美伊战争与美国全球战略》[J]邓晓川
[9]《石油与世界霸权:石油危机的背景》[M][英]彼得·R·奥德尔 著、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译组等 译
[10]《美帝国的形成:从美西战争到伊拉克战争》[M][巴西]班代拉 著、舒建平 译
[11]《伊拉克战争后动荡的中东》[M]唐宝才主编
[12]《赢得现代战争:伊拉克、恐怖主义和美利坚帝国》[M][美]克拉克 著、张旭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