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中国区再次裁员:涉及销售、市场等业务团队,约120人

翱皓谈文化 2025-04-16 03:04:43

4月10日,一则关于戴尔中国区裁员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

失业君小编 | 文Pok Rie | 图

此次裁员主要针对销售、市场等核心业务部门,涉及人数约120人,成为戴尔2025财年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根据该计划,戴尔将削减全球10%的员工规模,即员工总数从12万人降至10.8万人。

事实上,戴尔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收缩早有迹可循。2024财年数据显示,其中国区PC出货量同比暴跌30.3%,远超全球市场14%的平均降幅;厦门工厂员工规模在一年内锐减50%,销售团队频繁经历组织架构重组。这种持续性的业务调整,与戴尔近年来加速推进的"去中化"战略密切相关。

自2023年起,戴尔明确提出"2025年将50%产能转移出中国""2027年美国市场销售产品100%脱离中国制造"等目标,并逐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这种战略转型在成本管控层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市场现实形成尖锐矛盾:作为戴尔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曾贡献超20%的营收份额,但2023年"去中化"传闻引发消费者抵制,导致市场份额加速流失。尽管戴尔多次否认供应链撤离计划,但业绩下滑趋势已难以扭转。

值得关注的是,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戴尔中国区高层人事也出现重大变动。据钛媒体AGI报道,2007年加入戴尔、担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消费及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的王利军,在近期离职后与戴尔(中国)有限公司产生劳动争议,该民事纠纷案件已定于2025年5月21日开庭审理。这一人事纠纷的曝光,为戴尔中国区的战略调整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当前,戴尔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应对战略转型带来的业务收缩压力,另一方面需化解因市场抵制引发的品牌信任危机。这场涉及产能转移、供应链重构、市场份额争夺及内部管理变革的多维博弈,将深刻影响戴尔在华业务的未来走向。

戴尔能否真正实现供应链的“去中国化”转型?从产业生态链的深层逻辑来看,这一战略构想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掣肘。作为全球电子制造的核心枢纽,中国在戴尔主力产品线——笔记本电脑的供应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仅以长三角与成渝经济圈为例,昆山、重庆等地的数千家本土供应商已深度嵌入戴尔的全球采购网络,涵盖从精密结构件到核心元器件的完整产业链条。

若强行推动产能转移,戴尔将面临三重困境:①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的PCB印刷电路板产能仅占全球5%,与中国50%的绝对优势形成巨大落差,技术断层与产能缺口将导致生产成本激增30%以上;②供应链迁移周期可能长达2-3年,期间需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设备调试、技术培训及物流体系重构;③东南亚地区劳动力素质与基础设施水平与中国的代际差异,将直接制约生产良率与交付效率。

中美关税战的持续升级,进一步加剧了戴尔的战略风险。本月,美国对华关税加码至125%的极端政策,直接推高了戴尔的制造成本。其CFO在财报电话会上坦言:“关税成本最终将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这一政策冲击在戴尔美国市场产品价格中已显现端倪:旗舰机型XPS 16在取消折扣后,售价从2800美元飙升至3050美元,涨幅近9%。若戴尔强行剥离中国供应链,极有可能陷入“成本攀升—市场份额流失”的恶性循环——既无法通过规模效应维持价格竞争力,又难以在东南亚复制中国供应链的集群效应与成本优势。

尽管中国区业务持续承压,戴尔2025财年却展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业绩表现。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10%的背后,是AI服务器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ISG)的AI战略成效显著,2025年Q3 AI优化服务器订单达36亿美元,积压订单规模同比增长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生成式AI的浪潮,戴尔凭借其PowerEdge系列服务器在训练与推理场景中的技术优势,成功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AI转型的繁荣表象下,传统业务的结构性风险正在积聚。客户端解决方案集团(CSG)营收陷入停滞,消费PC业务Q3仅贡献20亿美元,同比零增长。更严峻的是,AI服务器的毛利率较传统业务低5-8个百分点,且需持续投入巨额研发费用(2025财年预计达120亿美元)进行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适配。戴尔CFO在最新财报中预警,受AI业务拖累,2025财年毛利率或将下降150个基点。

这一矛盾揭示了戴尔战略转型的深层困境:过度依赖AI拉动增长的模式,正在形成“高营收、低利润”的畸形结构。当AI服务器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时,传统业务的萎缩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而若继续加码AI投入,则可能加剧短期财务压力。这种“创新驱动”与“利润保卫”的双重挑战,或将迫使戴尔重新评估其“去中国化”战略的可行性与节奏。

戴尔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实质上揭示了全球PC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层次结构性变革。根据IDC权威数据,2023年全球PC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14%,但AI PC与高端商用设备领域却呈现出逆势增长态势——前者出货量激增230%,后者在金融、医疗等垂直行业的应用占比突破35%。这一分化趋势,恰恰折射出戴尔战略调整的深层矛盾。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戴尔试图通过裁员瘦身、供应链重构与AI转型的"三板斧"应对行业剧变,但其战略布局存在三大失衡:

第一,市场布局的"美国中心主义"陷阱

戴尔将营收的60%押注在美国市场,却对亚太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视而不见。当东南亚、拉美等区域PC需求年增速超12%时,戴尔中国区业务却因"去中化"战略陷入萎缩——2023年出货量同比暴跌30.3%,远超全球平均跌幅。这种"重成熟市场、轻新兴市场"的策略,导致其全球市场版图出现结构性失衡。

第二,供应链迁移的"成本黑洞"风险

戴尔激进推进的产能转移计划,正在制造一个"成本-效率"的死亡螺旋。将生产从中国转移至越南、泰国等地的成本,较预期高出28%-35%,叠加美国对华关税加码至125%的政策冲击,形成双重成本挤压。更致命的是,东南亚地区PCB(印刷电路板)产能仅占全球5%,技术断层导致良率下降15%-20%,进一步推高制造成本。

第三,技术依赖的"卡脖子"困境

在AI服务器领域,戴尔对英伟达GPU等核心芯片的依赖度高达90%,这种技术自主性的缺失,使其在AI转型中处于被动地位。当英伟达芯片价格因供应链紧张上涨15%-20%时,戴尔的AI服务器毛利率被压缩至12%-15%,远低于传统业务18%-20%的水平。这种"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直接削弱了其AI战略的盈利潜力。

戴尔正面临“成本控制、供应链安全、市场增长”的不可能三角:去中化推高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AI转型依赖高投入,短期难改善利润率;全球市场分化加剧,中国区收缩拖累整体增长。若戴尔无法在供应链韧性、技术自主性与市场策略间找到平衡,其裁员与转型或将沦为一场“割肉求生”的冒险游戏。

网友热议

@石汉水Shiten(IP闽):

戴尔一边喊着脱离中国供应链,一边还在用着昆山的PCB板?这波操作属于是既要吃饭又砸锅,东南亚的厂子连工人培训都没搞定,2027年能彻底脱钩?我赌五毛钱最后还得回来求代工厂。

@乡村格格geigei88(IP川):

中国市场自己作没的怪谁?友商现在AI PC都卖疯了,戴尔销售团队还在搞裁员重组,这波属于战略级失误。

@xiaoniuNOsaycar(IP黑):财报里的AI服务器增长就是泡沫!看看毛利率跌成啥样了?英伟达GPU涨价30%,戴尔服务器成本根本压不住,这波AI热潮退去后怕是要裸泳。

@jihaifengyun(IPHK):

XPS卖3050美元够买两台MateBook X Pro,真当中国人人傻钱多?

@Tony杠杠滴(IPUSA):

Bullish!戴尔砍掉低利润业务专注AI服务器才是正道,中国区那点市场份额不要也罢。建议把研发中心也迁到奥斯汀。

@凯瑟Cathhh(IP京):

戴尔供应链总监怕是没算过账:把重庆的镁合金外壳厂搬到墨西哥,光物流成本就涨40%,更别提墨西哥工人三天两头罢工!

最后一条,供应链大明白!

0 阅读:0

翱皓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