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3年起暂停本科招生,转而扩大“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硕士项目规模,这项被教育部纳入“新文科建设试点”的调整,让新任校长李路明陷入舆论漩涡。这位戴着院士胸章却常穿实验室白大褂的机械工程专家,正在用手术刀般的精准改革,切割着百年清华的传统学科架构。
在山东桓台一中1986届毕业生名册上,李路明的名字后面标注着全县高考季军的成绩。这个来自淄博农村的学子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完成本博连读,1999年赴英国萨里大学访学时,他在伦敦皇家医院目睹帕金森患者用震颤的右手写下“我想吃饭”的瞬间,彻底改变了科研轨迹。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22年度报告显示,其团队研发的国产脑起搏器已在全国132家三甲医院投入使用,累计植入32876例,直接打破美国美敦力公司长达21年的市场垄断。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证实,该设备使患者术后震颤消除率从进口产品的82%提升至89%,且治疗费用下降47%。
这场医疗革命的反面,是李路明在清华园掀起的学科地震。2023年7月公布的《清华大学学科优化实施方案》中,航天航空学院停招工程力学专业,新设“智能无人系统”方向;医学院将《脑机接口导论》列为临床医学必修课,128课时中包括32课时的动物实验操作。被裁撤专业的5位教授联名向校学术委员会提交异议书,认为“资源配置过度向校长研究领域倾斜”,对此校方公开回应称:“调整方案经3轮学科评估论证,符合国家空天战略和脑科学计划需求。”QS世界大学排名数据显示,清华“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排名从2021年的第48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27位,而同期“新闻传播学”从第51位滑落至第63位。
凌晨两点的清华中央主楼603办公室依然亮着灯,这已成为李路明的工作常态。校学生会2023年12月发布的《校长信箱响应效率报告》显示,邮件平均回复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41小时,但教学委员会成员透露,交叉学科项目审批需要同时加盖3个院系的电子签章,导致部分教师申报材料积压超90天。在华为2012实验室的合作备忘录里,李路明手写的批注清晰可见:“算法验证需增加脑电信号衰减模拟场景”,这种工程师思维正渗透进管理细节——他要求所有行政会议汇报必须附Excel数据模型,却也因此被文科教授调侃“人文关怀被压缩成了单元格”。

当全球高校都在争夺脑科学制高点时,李路明在2023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引发震动:“清华要在2030年前建成百万量级脑数据库。”这个目标意味着需要每天新增274例脑电数据,相当于每5分钟完成1例全脑扫描。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登记平台(CTR202310234)显示,其团队研发的抑郁症闭环调控芯片已完成Ⅱ期试验,243例受试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平均分值下降19.7分,但46%的患者报告出现短期记忆偏差。在北大医学伦理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上,神经伦理学家韩松雪指出:“当校长同时是脑机接口首席科学家时,清华需要建立更严格的技术伦理审查机制。”
翻开清华航院2024年预算分配表,37.2%的经费流向“智能无人系统”项目,其研制的空间站在轨维护机器人已应用于天宫号实验舱,但核心运动控制算法仍依赖英伟达Orin芯片。李路明在内部会议上用红色记号笔圈出“国产替代率”指标,要求三年内实现关键算法100%自主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清华电子系教授团队开发的存算一体芯片刚通过流片验证,就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备选名录。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李路明摘下院士胸章放在讲台,身后的全息投影展示着帕金森患者术后书写的“感谢清华”字迹。“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才是大学存在的终极理由。”这句话被刻在了清华校史馆的院士墙上,而墙的另一侧挂着邱勇任校长时期题写的“人文日新”牌匾。两种理念的碰撞在知乎上掀起4.2万次讨论,最高赞回答来自航院博士生张奕:“当我的脑机接口论文需要哲学系教授签名时,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学科融合的阵痛。”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清华在脑机接口领域持有217项发明专利,转化率达41.3%,远超高校平均水平。但翻开李路明1996年的博士论文,结尾处用加粗字体警告:“神经调控可能引发自主意识界定危机。”这种技术乐观主义与谨慎态度的矛盾,正随着清华脑科学数据库的扩张变得更加尖锐。当记者问及伦理风险时,他指着办公室里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柜答道:“当年阿波罗计划也质疑过月尘污染,但人类从未停止探索。”

(你知道清华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于哪一年吗?评论区写出答案,随机抽取5位读者赠送实验室编著的《脑机接口:从科学到伦理》电子书,该书由清华出版社授权发布。)
我曾经建议孩子读博学习脑机接口,神经内科,最后孩子选择了肿瘤内科,神内虽然在科技前沿,但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药物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