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俄罗斯在举行联邦预算草案的会议当中,普京在会议中强调了国内的经济局势。
在俄乌冲突爆发这么久之后,长时间经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俄罗斯,最终还是顶住了这方面的压力,国内的经济增长总值,总算是恢复到了2021年的程度,并且有望在未来继续增长。
根据俄罗斯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俄乌冲突对俄国经济影响似乎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严重。这一发展再次验证了中国的判断,即俄罗斯有能力承受西方制裁的冲击,俄乌冲突可能会成为一场持久战。这无疑给当前国际格局带来新的变量。
俄乌冲突:从克里米亚危机到顿巴斯战争
2014年初,乌克兰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亲欧盟示威运动。示威者不断聚集在基辅独立广场,抗议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暂停与欧盟签署联合协议,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经过一个多月的抗议示威,亚努科维奇最终在压力下逃离基辅。随后,乌克兰议会宣布解除亚努科维奇总统职务,并提前大选,最终亲西方的波罗申科当选为新一任总统。
这场“欧化浪潮”在乌克兰掀起了剧烈的地缘政治冲突。3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发生亲俄集会,要求脱离乌克兰独立。不久,威胁性极强的“绿人”(俄罗斯士兵)占领了克里米亚议会大楼。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宣布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联邦,这一行动遭到乌克兰政府的强烈谴责。随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也爆发了类似的动荡,当地的亲俄分离主义组织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自2014年4月开始,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两州的亲俄武装之间爆发了持续不断的军事交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22年初,这场冲突已造成1.4万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2015年,在德国和法国斡旋下,乌克兰、俄罗斯等国签署了《明斯克协议》,希望通过政治手段结束东乌冲突,但协议内容一直难以落实。
2021年底,顿巴斯地区的局势又陷入紧张。12月,俄罗斯开始大规模调集军队到乌克兰边境。2022年2月2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普京签署文件,宣布俄罗斯正式承认顿巴斯两个“人民共和国”的独立。3天后,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开启了这场毁灭性的战争。
俄军很快攻占了乌东部广大地区,一路推进至南部重要港口马里乌波尔。在激烈的车臣式巷战中,这个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乌克兰在美国和北约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顽强抵抗。战火蔓延至基辅、赫尔松、敖德萨等大城市,乌克兰民用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打击,上百万难民涌向欧洲各国。
在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压力下,俄军自4月下旬开始从基辅周边撤军,并调整战略重心至乌东。但截至目前,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仍在持续,普京也再次重申俄军“解放顿巴斯”的决心。这场冲突将给乌克兰和整个欧洲带来深远影响,也将重塑全球新秩序。
俄罗斯经济展现强大韧性
随着战争的发展,俄乌两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经济损失。而随着西方国家的介入,战争初期更是对俄罗斯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然而随着俄罗斯的不断努力发展,经济形式终于得到回转。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在联邦预算草案会议上的讲话,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方制裁没有摧毁俄罗斯经济,相反俄罗斯经济正以惊人的韧性和自主能力向世界发出强烈信号。
当西方制裁如山倒海啸般袭来时,许多人预测俄罗斯经济将迅速崩溃。卢布汇率暴跌超过一半,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20%,进出口大幅萎缩,许多跨国公司退出俄罗斯市场。短短几个月内,俄罗斯似乎从一个新兴市场大国沦为一个近乎破产的弱国。
但是,这种看衰俄罗斯经济的预期被证明是错误的。在经历了最初的震荡后,俄罗斯经济迅速调整,实现了惊人的复苏。卢布汇率不仅止跌回稳,而且开始升值。通货膨胀率也由最高点20%急剧降至8%以下。国内消费恢复增长,工业产值持续改善,能源和农产品出口保持强劲。可以说,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低谷后,很快就回到了正轨。
这充分说明,俄罗斯经济体系的韧性和自主能力远超外界的想象。尽管失去了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但俄罗斯仍能自力更生,依靠巨大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重建经济。俄罗斯不仅展现出色的危机处理能力,而且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也较西方经济体更加果决和高效。这使得俄罗斯经济能够在逆境中迅速自我修复,恢复稳定增长的势头。
事实上,这并非俄罗斯经济的首次大考。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也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那时外界同样预计俄罗斯经济崩溃在即,但结果俄罗斯经济成功渡过难关,实现了自主发展。如今,俄罗斯依靠自身实力再次化险为夷,这证明俄罗斯经济的根基非常牢固,西方制裁难以对其形成决定性打击。
随着国内经济稳定,俄罗斯也在加速调整对外经济关系。一方面,俄罗斯加强与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合作,大幅增加与中国、印度等国的贸易额。另一方面,俄罗斯加大了对国内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以减少对西方的依赖。这将进一步增强俄罗斯经济的独立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普京的讲话向全世界昭示一个事实:一个拥有巨大资源和人力的大国,具有在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强大能力。任何外来压力都难以动摇其经济基础。俄罗斯正以自己的实力诠释着这个真理。这既是对俄罗斯经济实力的肯定,也将影响世界对俄罗斯定位的整体看法。
制裁的困境
普京近日表达了对俄罗斯经济的信心,认为俄国经济已经找到平衡,经济数据也显示复苏迹象。这给外界带来一个讯息:欧美制裁俄罗斯的效果并不理想。
制裁看似强大,却也存在明显弊端。以往历史上,古巴、伊朗等国家都曾面临西方的全面制裁,但都显示出惊人的抵抗力。制裁并非万能,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孤立另一个国家已非易事。
以俄罗斯为例,西方制裁措施频频升级,包括切断俄罗斯银行与SWIFT系统的连接、限制高科技产品输出等。但俄罗斯在制裁下迅速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西方的依赖,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自给自足。比如俄罗斯不再依赖食品进口,反而成为世界小麦的出口大国。这反映出俄罗斯经济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制裁看似可以切断一个国家与外界的联系,但事实上全球化使各国经济高度互联,想要完全隔绝几乎不可能。即使在极端的制裁下,被制裁国也可以找到第三方进行贸易往来。比如伊朗长期受制裁,但通过与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合作,保证了经济的持续运转。
制裁的失败也源于执行国际制裁的国家本身利益纠结。以欧盟为例,虽表态制裁俄罗斯,但多个国家如德国、匈牙利等同俄罗斯有重要经济合作,完全切断往来难以实施。制裁国内部的分歧削弱了制裁的力度。
乌克兰方面,乌克兰政府当前正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乌克兰国库资金已经所剩无几,政府正四处争取资金。这一情况凸显了乌克兰在持续战争的环境下面临的财政压力。乌克兰财政部门预计,为了维持国防开支,乌克兰需要每月50亿美元的资金。而与此同时,乌克兰的税收收入大幅下降,导致政府收入锐减。
泽连斯基政府也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为筹措资金,乌方考虑发行“战争债券”。但在动荡局势下,是否能吸引投资人购买存疑。乌克兰获得韩国20亿美元贷款,但要到2025年才能使用,对当前缓解燃眉之急效果有限。
乌克兰经济困境还源于战争破坏了其过去主要的工业基地。以顿巴斯地区为例,这里曾是乌克兰的重要工业区,有大量制造业和采矿业。战争不仅破坏了大量基础设施和设备,也断绝了这里与乌克兰的经济联系。这使乌克兰经济损失重大。
可以说,不管是制裁还是借贷,都很难解决乌克兰面临的根本问题——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经济体系。一个国家要真正站稳脚跟,必须能自给自足,不受外界制裁的影响。
这场博弈背后,制裁国和被制裁国都在展现韧性,结果充满不确定性。中国保持理性,不会盲目看好制裁,也不会轻视任何国家的抵抗力。因为这场较量远比表面复杂,国力来源于经济实力,而非武力或制裁。
可以看出,这场冲突已经超越简单的军事层面,演变为各国综合实力的较量。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局势的判断一直比较准确。中国认为,仅仅依靠制裁是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事实也证明,这场冲突的发展,超出了西方国家初期的预判。如何更加复杂和全面地看待国际争端,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新课题。未来,各国需要全面斟酌各种因素,积极推动以对话协商的方式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