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漏洞百出的退军部署,造成蜀汉最后一位大将魏延的冤死

听荷看历史 2025-04-09 15:24:40

公元234年十月,五丈原的秋风比往年更加萧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生命也迎来了最后的落日黄昏。

此时,诸葛亮率领的北伐大军,已经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百日之久。考虑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诸葛亮在去世之前,秘密召集丞相府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讨退军事宜。

但是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诸葛亮却没有请当时蜀汉军中的二号人物魏延参加。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诸葛亮一边剥夺了魏延参加会议的资格,一边又在会议中让魏延为北伐大军断后。

但诸葛亮又好像一开始就知道魏延不会和杨仪他们一起撤退,于是又轻飘飘的做出了让魏延去留随意的决定。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不管怎么说,魏延是先主刘备亲封的汉中太守,镇北将军;是后主刘禅亲封的南郑侯;同时,魏延还是此次蜀汉北伐大军的先锋。

姜维一个曹魏的降将都有资格参加商讨退军的会议,魏延这个从新野开始,就帮助刘备打江山的元老,他比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都要早,竟然被排除在会议之外,这放在哪里都说不过去。

所以,诸葛亮在临终之前秘密召开的这场军事会议,处处透露着诡异。

要么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这一群文官,集体孤立了蜀汉的军事二把手魏延;要么是诸葛亮生前根本就没有召开过这么一场会议。

按诸葛亮一生谨慎的性格,他在临死之前,一定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怎么可能留魏延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在五丈原任他去留随意。

所以,这场会议,更像是杨仪,费祎等人在联手害死魏延之后补开的。

如若真是如此,那么魏延的死,将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场冤案,所有泼在魏延身上的脏水都不成立了。

而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诸葛亮死后,为何所有的文人都要针对他呢?

刘备时代——魏延是宠儿

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属于同乡,他们几乎在同一时期加入刘备军事集团。

魏延是河南义阳人,当时义阳的治所在今天的湖北省枣市阳境内;而诸葛亮当时的躬耕地在南阳,其治所在湖北省襄阳市。

公元201年,刘备在汝南败于曹操之手,而后便南下投奔同为汉室宗亲的荆州牧刘表。

看在同为汉室宗亲的份上,刘表将刘备安置在河南新野,让其充当荆州北部的门户,意在利用刘备抵御曹操的进攻。

魏延所在的枣阳,距离新野不过百里,而诸葛亮所在的襄阳距离新野也不过70多公里。所以,魏延和诸葛亮既是老乡,双方又都在刘备客居新野的时候加入刘备集团的阵营。

在魏延和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不久,曹操便率军大举南下,攻占荆州。而刘备在曹操的打击下,只能败走当阳和夏口,最后与江东的孙权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的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资本。

战争结束之后,刘备得到小部分南郡,以及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

而关于魏延的战功记录,是从他跟随刘备入蜀开始的。

公元211年,同为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璋向刘备求助,希望刘备带兵入川,帮助他北拒汉中的张鲁。

就在刘备犹豫要不要入川的时候,凤雏庞统在这一年前来投靠刘备,并且说服刘备以北拒张鲁为由,乘机入川夺下益州。

而后刘备带着魏延,黄忠和庞统先行入川。

因为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在临走之前,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封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赵云为留营司马,镇守南郡下辖的公安;诸葛亮则是任军师中郎将。

所以,这些人都留在了荆州没动。

而魏延,当时连一个正经的将军名号都没有,却被刘备带着入了川。

公元214年,刘备和刘璋在益州翻脸,凤雏庞统在益州战死。

看到在落凤坡被射成刺猬的庞统,魏延伤心的嚎啕大哭。

魏延之所以哭庞统,是因为庞统是一个大胆,敢干,出谋划策从不畏手畏脚的谋士。而魏延则是一个敢猛打猛冲,攻城略地毫不畏惧的悍将,二人在帮助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一直配合得当。

可以这么说,魏延一辈子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庞统,诸葛亮在他心中根本排不上。

所以,庞统战死,魏延哭的很伤心。

庞统死后,刘备紧急向荆州发布命令,除了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外,其余人等全部入川参与争夺益州。

在全面夺取益州之后,刘备封魏延为牙门将军。而在刘备军中,上一个被加封牙门将军的人叫赵云。

然而,就在刘备拿下益州一年之后,汉中的张鲁却投降了曹操。这让身在成都的刘备心里很慌。

但是,该来的终究是躲不过的。

公元217年,曹操进军汉中,刘备率军和曹操在汉中展开对峙。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两年,公元219年,刘备的部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由此全面占领汉中。

在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之后,刘备自封汉中王,而后打算凯旋成都。

但是在返回成都之前,刘备必须确定好镇守汉中的将军。

此时的汉中和荆州一样,都属于刘备集团对抗曹操集团的前线。此时,镇守荆州的是刘备的二弟关羽,照常规情况推算,镇守汉中的人,非刘备的三弟张飞莫属。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备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汉中太守。

这道任命一下,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刘备当着众人的面向魏延问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面对刘备的提问,满眼炽热的回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率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听完,满意的笑了。

然而,就在刘备拿下汉中的这一年,镇守荆州的关羽膨胀了。

诸葛亮时代——魏延是弃子

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出兵,开始攻打襄阳,先后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打得曹操的军队丢盔弃甲。

但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刘备的盟友孙孙却派大将吕蒙偷袭了荆州,致使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最亲的二弟最后被东吴吕蒙所杀。

自此之后,孙刘联盟破裂。

公元221年五月,在关羽被杀两年之后,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后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仇之战。

然而,在开战之前,刘备的三弟张飞又被部下所杀。而在开战之后,刘备本人又在夷陵大败,老将黄忠也在这场战争中战死,刘备本人被迫逃往白帝城。

此次战败,要不是镇守江州(重庆)的赵云赶到白帝城护驾,刘备很可能会成为东吴的俘虏。

但是,刘备在白帝城也没有待多久,就病逝了。

刘备死后,昔日仅剩的五虎将赵云和马超也相继病死。而新一代的年轻将领,大多都不堪重用。故而刘备集团,就只剩下魏延这么一个老将了。

刘备去世后,在诸葛亮的发起的五次北伐战争中,魏延都是以先锋的身份冲锋陷阵。

但是对于诸葛亮,魏延一直是不服气的。

诸葛亮的一生太过谨慎,魏延真正佩服的是庞统。

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魏延主动要求去守街亭,但是诸葛亮却用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马谡,最后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在后来的多次北伐中,魏延又提出“子午谷奇谋”,希望诸葛亮能给他五千精兵,让其从子午谷直扑长安,与诸葛亮两路大军会师潼关。

但诸葛亮一直觉得此举太过大胆,不敢轻易尝试,便一再否定魏延的建议。

从这两件事后,魏延一直对诸葛亮心生不满,空叹自己一身的才能无法施展,久而久之,便和诸葛亮渐行渐远。

杨仪小人——魏延被冤杀

无独有偶,魏延的性格和关羽很相似,特别是在五虎将都去世之后,魏延在蜀汉很难有看得起的人。长此以往,魏延就和周围的人结下不少梁子。

由于魏延能力强,资格老,诸葛亮需要能力强的人,所以他并没有打击魏延,反而处处维护魏延,这又让魏延的性格变得更加傲慢。

而此时,在诸葛亮的丞相府,还有一个叫杨仪的,时任丞相长史,和魏延一文一武辅佐诸葛亮。

而这个杨仪,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最开始是曹操那边的人,后来在荆州投降了关羽,趁着替关羽去成都向刘备汇报工作的机会,成功获得了刘备的赏识,被封为尚书。

但是小人在哪里都容易搞事,杨仪刚刚上任,就和自己的上司尚书令刘巴闹矛盾,于是杨仪被贬为弘农太守。而弘农在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当时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所以杨仪被封为弘农太守,和被罢官没有什么区别。

刘备死后,由于诸葛亮一直致力于北伐,急需人手,杨仪又一次被启用为丞相长史,负责为北伐大军筹集粮草等一系列内政。

这样一来,负责筹集粮草的小人杨仪便和性格傲慢的魏延有了工作交集。

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久了,那矛盾是愈演愈烈。魏延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拔出刀来,扬言要砍了杨仪,给杨仪吓的鼻涕眼泪一大把。

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才稳定了二人势同水火的局面。

公元234年,在诸葛亮去世之际,杨仪联合丞相司马费祎,伪造诸葛亮遗命,让魏延负责断后,他则是率领大军返回成都。

而魏延本身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他连诸葛亮都看不上,又怎么会执行杨仪的命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之前南下,并烧毁了通往蜀中的栈道,想以此继续刘备未竟的北伐事业。

杨仪见状,便以诸葛丞相的遗命为由,下令斩杀魏延。

随着诸葛亮的死去,昔日刘备起家的荆州班底已经全部凋零殆尽。更多的人,包括皇帝刘禅想的都是偏安蜀中。所以,对于魏延的坚持北伐,大多数人选择了不支持。

随着矛盾的爆发,魏延和杨仪二人都向成都的刘禅上书,声称对方谋反。当刘禅看到二人的书信时,一时间不知道该相信谁。

这时,留守成都的蒋琬和董允二人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一口咬定是魏延造反。

在这些文人的联合围剿下,魏延身边的军兵相继弃他而去,魏延本人带着儿子和少数亲兵逃往汉中。

但不久之后,魏延一众人等就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蜀汉最后的大将被马岱斩杀,并以谋反之名诛杀魏延三族。

如果魏延想谋反,他要么北上投降曹魏,要么南下进攻成都。但是他两件事都没有干,而是烧毁了南下的栈道,目的是为了继续北伐。

倒是下令斩杀魏延的杨仪,在回到成都后没有接替诸葛亮登上丞相之位,便终日抱怨道:”丞相去世时,我若举兵投靠曹魏,又怎会落得今日这步田地,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后主刘禅听说之后,便将杨仪废为庶人,流放汉嘉郡(四川芦山县)。没想到流放到汉嘉郡的杨仪还不老实,继续辱骂朝廷,于是刘禅下令捉拿杨仪问罪,杨仪最终在汉嘉郡自杀身亡。

杨仪最后的结局,也算是对魏延仅有的告慰。但是魏延的冤死,也宣告了蜀汉再无光复旧都的可能。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