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阳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有一株清道光皇帝御赐的洛阳牡丹,近200岁。这株牡丹是当地“网红”,每年5月上旬绽放,最盛那年开花300余朵。

石灰窑沟村存有完好的囤顶房,为上世纪30年代建筑。

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的梯田从村口沿山势一路蜿蜒至半山腰,石坝级数最多达160多级,每年的5月下旬开始,金黄的油菜花开满梯田,如诗如画,村里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吸引大量游客。
提示
朝阳县历史悠久,下辖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三个、分别为贾家店农场、波罗赤镇和胜利镇;国家级传统村落七个,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石灰窑沟的老宅院、八盘沟的层层梯田、三道沟的百年牡丹和千年古桑……春天来了,沟沟壑壑里一片芳华。
壹 七代相传“石灰窑” 古韵古风“囤顶房”
晨光初现,69岁的邢素珍已经醒来。比她更早开启一天的,是炕梢那一笼小鸡崽。“这一窝28只,前几天刚孵出来的,一大早就叽叽喳喳,吵得人没法睡觉。”老人满脸笑意地抱怨着,右手撒了把小米到笼子里,左手轰赶角落里的懒家伙,生怕它错过这一顿早餐。
邢素珍是朝阳县柳城街道西大杖子村石灰窑沟人,从小就住在石头搭建的土坯房里。说话间,老人踱步屋外,俯身捡起一枝树条,指指点点,介绍起辽西山区的“囤顶房”:那是用秸秆层层铺就的、50多厘米厚的屋顶,前后稍低、中央稍高,整体呈弧形,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排水、防雪、防风沙。石砌的墙上,挂着朝阳县住建局2024年认定的“朝阳县历史建筑”的牌子,写着:土坯房,始建于1934年,房屋5间,约100平方米,圆梢房顶,是辽西民国期间特色建筑。
村子里,依柏山山脉走向而建的都是这种保存完好的囤顶房、石砌墙体,房屋单侧排列。“祖上来到这里扎下根,到我这辈儿已经是第七代了,石墙石屋和家里留存的老物件是石灰窑沟悠久历史的最好佐证。”石灰窑沟村民邢殿文说。史料记载,这个小村落的人口是明末清初时从山东迁居到此,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过去,周边山上产石灰石,村民盖房时上山捡石头,灰质山石经过人工粉碎、河流细筛、土窑烧制,成了砌墙的主要黏合建材,久而久之,当地的原料和手艺传开了,人们干脆称这里为“石灰窑沟”,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得到了更多保护和修缮。
在此之前,这里堪称“辽西桃花源”。“第一次来到石灰窑沟时,发现这个村没有路。所谓的‘路’,是季节性河流冲出的水道,村民们沿着这条水道走了好多年。”朝阳县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于洪波说,这样的场景,让他想起小时候课本里《桃花源记》中描绘场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或许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才使石灰窑沟保存了完整的老宅和淳朴的民风。如今,即便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和发展,马路早已通畅,石灰窑沟却仍然古朴自然。
眼下正值春季备耕时节,小院里,勤劳的村民已经开始耕种。“大爷,种啥呢?”“土豆。我家这土豆好吃啊,黄瓤的,下次来尝尝。”看到游客搭茬,村民也不管对方是谁,一律热情回应着。一垄垄翻好的菜地旁,是村民自己种的果树,有杏树、有梨树、有桃树……在山高沟深的小村落里,一些果树已经开花了,粉红色,为这座古老的村落增添无尽春意。
石墙上交叉的秸秆,围起一方院落;落英缤纷的树下,老两口打理着小菜园;狭长窄小的村路,仿佛把时光拉长……在这个原生态的小村落,在错落有致的建筑间,在邢素珍家叽叽喳喳的鸡崽笼子里,在晨起还没有褪去余温的火炕上,能看到乡愁最原始的模样,让人留恋。
贰 七千石墙垒梯田 八盘沟村看花海
距离石灰窑沟20余公里的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同样位于柏山脚下,同样有石墙围成的院落,小院里是石头砌成的方方正正的住宅。石墙、石房与村路构成了小村落特有的“人在屋中居,巷在院外连”的布局。
与石灰窑沟不同的是,八盘沟的沟沟壑壑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梯田。梯田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人们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根据地理条件对山区进行持续改造,用辛苦的汗水把山坡改造成阶梯式平地,种植玉米,历时20余载建成,当时流传着“远学大寨,近学八盘沟”的说法。如今,7500道梯田依旧保存完好,从村口沿山势一路蜿蜒至半山腰,石坝级数最多达160多级,最陡峭处的山坡达到45度。俯瞰八盘沟,会发现山间每一处角落都层层叠叠、道道分明,极为壮观。
沿着山路往上走,两边的梯田越来越多、石坝越来越高。远处,村民姜明贤头上包着明黄色的头巾,正在刨庄稼茬子。乡间的土路上,唐杖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军扛着镢头走来。“过几天一起耙地,别垒土!”“放心吧,垒不了!”隔着几十米的距离,李春军与姜明贤扯着嗓子聊天。
耙地已经开始了。村民杨文儒开着拖拉机,一天能耙几十亩地。最近几天,村里开始忙着播种油菜籽。“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规整的梯田上,金黄的油菜花如诗如画,与古朴的村落相互交融,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乡村春日画卷。”李春军介绍,“乡里会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那一派热闹的景象,是大地谱出的乐章。”
油菜花海的美景尚在想象中,杏花却已开在眼前。“初开艳丽,盛放变粉,凋落时雪白。眼下杏花进入盛花期,持续开放10天左右,漫山遍野都是这星星点点的花,现在可以进大棚摘樱桃了,游客来得多,感受自然的乐趣。”李春军抚摸着花骨朵儿说,八盘沟太美了,大山会给人惊喜,生活了几十年,每次上山都会有新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北四家子素有“水蜜桃之乡”的美誉。受气候、山脉影响,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壤中磷钾等矿物质丰富,非常适合果树生长,结出的水蜜桃个头大、汁水多,远近闻名,年产量达250万公斤。好产业造就了好风光。每年4月下旬,唐杖子村的山上,3000亩桃林竞相绽放,届时,春染桃林、农人耕耘,那万象更新的景色,不仅醉人,还充满希望。
叁 牡丹花开百年香 乡间书香文脉长
朝阳县不仅有杏花、桃花、油菜花,在县西北方向的大青山脚下,还有“一朵”人人艳羡的牡丹花。据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晓欢介绍,1844年,三道沟村读书人许植椿、许植桐兄弟同年考取了举人和秀才。道光皇帝为示嘉奖,赐“状元红”牡丹一株,历时28天运至朝阳。从此,这株洛阳牡丹便根植在辽西大地上,历经近200年风雨,每年5月上旬绽放,最盛那年开花300余朵,引来农业专家参观考察。
目前,这株牡丹栽植在许家宅院,由许润忱、董俊贤夫妇照料。早春气温反复,老人为牡丹搭了棚子,小心呵护。88岁的董俊贤耳朵有点儿聋,面对游客来参观总是乐呵呵的。“18岁嫁到三道沟,那年牡丹开7朵花。眼看着牡丹开了落、落了开,最多一年开了300多朵。”董俊贤指着棚子大声说,去年开一百五六十朵。看着现在冒出的花骨朵儿,估摸着今年的花得比去年开的还要多。
这株牡丹高约1.3米,冠径展开约3米,花朵最大直径约20厘米,芳香四溢,许家人视为珍宝。以牡丹为媒,三道沟村连续三年在5月中旬举办牡丹文化节。活动期间,村里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游览举人故居,欣赏“御赐牡丹”,品农家饭菜,在群山环抱的传统村落,感受淳朴的风土人情。
“御赐牡丹”的隔壁院子是许氏兄弟的故居,至今已有250年历史了,是辽西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古宅为二进院落,门房左右各三间。第一进院落内正房六间,二道门上挂着文魁匾,是举人身份的象征。进入二进院落,是举人许植椿的居所,正房七间,是带有晚清时期建筑风格硬山式青砖瓦房,古朴雅致。如今,这座举人宅第已成为三道沟村文化地标,朝阳县图书馆西五家子分馆就建在此处。许氏后人许宏夫今年76岁了,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他,假期会开展阅读、书法等活动。“不管作为举人后代,还是退休教师,我都希望孩子们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许宏夫说。
“举人故居”不远处就是树龄为1700年的古桑树。奇特的是,两株桑树“拥抱”在一起,一株结果,一株不结果,被村民称为“夫妻桑”。“夫妻桑”附近还有一株树龄500多年的暴马丁香。每到春季,这株暴马丁香绿叶苍翠欲滴,繁花满树,浓浓的香气飘满整个村子。
不远处的大青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4月末绽放,吸引登山爱好者前往。这片杜鹃花不仅给三道沟村带来绚丽的风景,也是村民心中的骄傲——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生活就像山上的杜鹃花般红火,一年的好光景就此开启。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 隋文锋 来源:辽宁日报
朝阳县
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该县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七个,大西杖子村、唐杖子村、三道沟村于二〇一四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