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程潜这位前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都是评价极高。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此前选择和平起义的程潜也屡屡被委任以高职。然生而为人,纵使有经天纬地之能也终是难逃生老病死。
1968年,已是87岁高龄的程潜先是因为摔跤导致骨折在医院治疗数日,后又罹患肺炎,终是因此而不治去世。
但在后续对于程潜的后事处置上,周总理与程潜家属却出现了一些“分歧”。
面对程潜家属提出的要求,周总理十分为难,并再三忖度后表态:“你们这个要求我无法答应,这与程潜先生遗愿不符。”
程潜家属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为何周总理又会以“与程潜先生遗愿不符”选择拒绝呢?
1882年,程潜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耕读之家。
九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十六岁时她考中秀才,十八岁时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如果按照正常来走,他或许会继续科举之路。然而适逢动荡乱世,这也让他看到了文武之别,并最终决定弃文从武。之后的他考入湖南武备学堂,留学日本,结识黄兴、宋教仁,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反袁,进入中央,指挥抗日。几十载的宦海浮沉,戎马倥偬,他也成为了国民党内的元老级人物,位高权重,期间更是长期主政湖南。
而在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早就与蒋介石有嫌隙的程潜也派人与我党联系,并于当年8月4日与陈明仁领衔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
之后程潜继续主政湖南,期间程潜还主持了荆江分洪工程;1954年程潜调任中央,并相继担任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等要职。
然而天不假年,1968年4月9日程潜病逝。
而当时时局特殊,即便是对于程潜的去世要不要举办追悼会也颇有争议。
但周恩泽却态度坚决表示:“不仅要开追悼会,还应向民革中央何香凝主席和张文白先生报告,征求意见,以示郑重。”
接下来周恩来又询问程潜家人对于程潜的后事还有什么要求。
思虑再三,同时也是考虑到时局的原因,程潜家人提出了唯一的一个要求——那就是火化程潜遗体。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显然是不符合程潜的遗愿的。他生前便曾想用棺木,想着入土为安,拒绝火化。这一点上周总理也是知悉的。
然而,当时是国家为了移风易俗大力推行火葬,一如毛主席、周总理在内的一众领导人更是都在火化倡议书上签字。
如果家属提出土葬,显然与当时中央倡议相悖,容易让周总理下不来台,同时也更要考虑到程潜的身份敏感、时局,于是家属才提出了这样的唯一的要求。
但是周总理与程潜交往许久,又怎会不知程潜的心意。而在接到其家属这个要求后,周总理思忖再三便给出了“你们提出的要求我无法答应,这与程潜先生遗愿不符”的答复。
不过要说的是,程潜家属对于周总理的回复虽然十分感动,但在对待程潜遗体的处理上却态度十分坚决,即便是周总理因为此事先后四次派人前往程家,他们还是坚定的拒绝了周总的好意,将程潜的遗体火化。
而对于程潜火化后骨灰的归处上,则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存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之中。其中的象征性意味可想而知。面对程家人的询问,周总理更是直接表示“颂公是革命干部,你们家庭也是革命家庭”,这也算是周总理对于程潜的肯定,党对程潜的肯定。
作为一方人杰,程潜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并在其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
他主持的湖南和平起义也减少了战争的破坏和人民财产生命安全的损失,更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