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同志曾经提起,彭老总是在紧要关头被委以重任的。原本毛主席考虑的是让林彪前往朝鲜,毕竟他对第四野战军很熟悉。但林彪却说自己要去苏联治病。打完仗以后,39军军长吴信泉聊起当初自己当主帅那点事儿,他是这么说的。在抗美援朝那场大战里,毛主席亲自挑选并指挥了哪些将领出征呢?那么,毛主席心里最中意的是哪位人选呢?还有,林彪虽然也在名单上,可为啥大家对他的议论最多呢?
【一:得力爱将 抱病缺席】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打的第一仗就是抗美援朝,它有多重要,不用说也明白了。带领全军赢得胜利,并在国际上打出名声的,是彭德怀大将军。不过,在开始准备打仗的时候,毛主席心里最看好的指挥官其实是粟裕。
一开始,“隔壁”家着了火,其实并不需要新中国去帮忙“扑火”。毕竟从朝鲜战争打响后,朝鲜人民军就越打越猛,几乎每战必胜,眼看着就要取得胜利了。直到美国这个南韩的靠山插手进来,让朝鲜人民军困难重重,战争形势变得很不妙。就在那个时候,美国军队开着军舰进了台湾海峡,这让蒋介石心里乐开了花,他立刻跟美国方面达成共识,打算靠美国的力量打回大陆去。本来挺清楚的局面,现在变得乱糟糟的,周围都是敌人盯着,得早点打算,做好准备啊!
那时候,到了1950年7月7日,中央开了个关于国防的大会,商量着要建立东北的边防部队。在战争的风暴还没刮到咱这儿时,东北边防军就像是一堵结实的墙,守护着边境的安全。要是战火真的烧过来了,他们立马就能拿起枪上战场,保卫咱的家园。会议上,好多党政军的头头儿都商量好了,让粟裕来当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和政治委员。毛主席看了报告后,大笔一挥:赞成!其实,就在开会头一天,7月6号的时候,毛主席已经给粟裕发了电报,让他7月18号来北京,说有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他。
这么说吧,战争刚开始有点苗头的时候,毛主席心里头第一个蹦出来的人选,就是粟裕。可电话那头的粟裕,现在被一堆重病给缠上了。肠胃不好,血压也高,还有那个让人头疼的美尼尔氏综合症,这些大病小灾让他只能躺在床上,没法去干工作了。然后,粟裕婉转地说:“我怕是去不了了,要不您再考虑考虑别人吧。”过了三天,毛主席又打来电话,跟粟裕说不用急着回来,先把身体养好,不过最好能在8月上旬之前到。
由于成立边防军得花时间,还得忙着调兵遣将、安排人员等各种杂事,这一通忙下来,怎么也得一个多月。等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粟裕就正好可以上任了。这时候,毛主席心里还惦记着粟裕,不会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就不管他了。到了7月14号,粟裕的病情突然变得很严重:他没法左右看东西了,吃饭时,得把饭菜摆成一条直线才行。病情发展得很快,粟裕只好赶去青岛看病。
三天后,毛主席拍来电报,一来问问病情咋样了,二来告诉接下来该怎么工作。请在8月头几天告诉我你的身体咋样了。要是病得厉害,就别来北京了,在家好好休息养病;要是病已经好了,就希望你能来北京。“就等着粟裕来北京”这句话,明显看出毛主席对粟裕有着非常高的盼望。可惜的是,一直到8月初,粟裕的身体状况还是没有改善。而且因为他心里一直挂念着朝鲜的战事,没办法好好休息,结果病情变得更严重了。
毛主席对战士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到了这个地步,他也不忍心硬逼,所以在8月8日给粟裕写了封信:“现在的局面还不错,你就安心养身体吧,别担心太多,等病完全好了再说。”这个时候,要是谁稍微露出点退缩的意思,都很容易被人看出端倪来。有人猜测粟裕是找借口生病,不想接受这个职位,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还没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前,粟裕正带着病,忙着准备攻打台湾的计划。其实,打台湾这场仗,跟去朝鲜打仗一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再说了,那时候能不能真的进朝廷当官都还不确定呢,粟裕没必要因为这个事儿找借口推辞。但其实,他的身体真的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粟裕大半辈子都在战场上度过,受了很多重伤,也因此留下了一堆治不好的老毛病。为了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粟裕连续七天七夜都没合眼,结果就在这时,他的美尼尔氏综合症犯了。即使在漫长的打仗岁月里,他两次伤到了脑袋里的神经,让头痛成了常客,疼得厉害的时候,得靠浇冷水来缓解......
这些病痛,就像是共产党战士身上最耀眼的荣誉标志。粟裕这位得力助手因为生病没法到场,毛主席只能另外找个指挥官。考虑到地点在东北,一个很合适的人选出现了,那就是林彪。
【二:四野战神 得天独厚】若要说起哪位解放军将领对东北那片黑土地最熟悉,林彪肯定是那个数一数二的人物。东北边防部队是从四野的第十三兵团发展起来的,那时候,四野的老领导林彪在部队刚开始筹备的时候,就提供了很多好建议,并且非常主动地帮忙组建。这跟他后来被人们普遍认为的“胆小怕战”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让毛主席最终决定选林彪当统帅,大概是在8月底的时候。因为粟裕病情严重,没法去上任,所以党中央就让高岗临时负责边防军事的工作。高岗跟朝鲜那边碰头后,回来跟毛主席说:“朝鲜那边盼着咱们的军队领导能早点到东北来,好早点商量事情。”毛主席这样回答:“林和粟现在都生病了,来不了,不过过几个月应该能行。”
换句话说,8月8号那会儿,毛主席没办法,先把粟裕的事儿放一边了,可到了8月底,他心里已经开始琢磨起林彪来了。那时候,除了林彪,像彭德怀、徐向前、陈赓、刘伯承这些大名鼎鼎的将军,也都能挑起这副重担。毛主席在给高岗回信时,除了提到粟裕,还特别先提到了林彪,就他一人有这样的待遇。选择林彪的理由很简单明了——林彪在打仗方面具有别人难以比拟的优势。
首先,要是说起打仗的能力,林彪那确实是没得挑。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性格上有不少问题,但一说到指挥战斗,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就算在解放军里高手众多的将领队伍里,林彪也配得上被称作“打仗高手”。抗美援朝是大规模的军队作战,林彪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的指挥经验。抗战结束后,林彪在东北打仗那会儿,他手下的队伍最多时有70万人,这人数多得惊人。到了1950年1月,林彪领导的第四野战军人数更是涨到了150万。
一路走来,四野那真是高手如云,大将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像刘亚楼、邓华、苏静、梁兴初等等,多得都说不过来。能让那些勇猛且各有特色的将领们真心佩服,称他为“林大哥”,还能指挥这样一支大军屡战屡胜,林彪的带兵本事,那肯定是没话说的。毛主席曾多次称赞林彪和他领导的第四野战军,表示很看好他们。林彪这人,打起仗来既凶猛又狡猾,无人能及;他率领的第四野战军,勇猛无比,从北一路打到南,毫不费力。
让林彪来指挥这么重要的开国大战,负责整体布局和调度士兵,是非常自然且恰当的安排。再者,考虑到实际的地理环境,林彪无疑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有句话叫“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在行军打仗时特别贴切。战争赢不赢,不是单靠老天帮忙或不帮忙,关键还得看人和战斗环境合不合拍。朝鲜和东北的纬度挺接近,气候、地形还有风土人情都挺像的。林彪在东北待了好多年,对这些环境早就习以为常了。
要是决定派兵去帮朝鲜,林彪去那边就跟回东北老家一样,立马就能上手,根本不用花时间适应。战场上时间宝贵,挑林彪来指挥,就是抢在了前头,让打仗变得更顺畅高效。考虑到上面提到的两点,林彪不论是在打仗的能力上,还是占据的“好时机和好位置”上,都是最佳人选。他甚至比起紧急时刻被派上场的彭德怀,更有优势一些。说起选林彪当统帅这件事,毛主席虽然和周总理等领导人都商量过,但党中央并没有正式跟林彪说这件事,更没有直接任命他为统帅。
有两个缘由,首先是因为毛主席还在等粟裕的病情发展,所以这个人选目前是放一放,并非就直接不要了。再者说,林彪和粟裕都碰上了同样的难题,那就是被病痛折磨得不行。让一个身体不好的领导去朝鲜指挥作战,这可不是个好主意。当毛主席在考虑林彪的情况时,林彪自己也在时刻留意着朝鲜的战争局势。8月31号,洪学智、解方和邓华一块儿给林彪写了封信,里面把朝鲜那边打仗的安排和最新情况都讲清楚了。林彪拿到信后,一字一句地认真看了起来,看完后就开始琢磨起来。
尽管林彪从未接到过中央的直接任命,但他一直密切留意着战场的每个动向,随时准备挺身而出,奔赴前线。甚至,林彪还找来了负责技术侦查的四野二局,让他们成立一个小侦察队,为可能参加朝鲜战争做好准备。然后又加了一句:“你们悄悄地弄,别让别人知道。”毛主席心里对林彪的打算有数,林彪自己也有点感觉,两人都没明说,但都心知肚明。不过,毛主席和林彪确实聊过要不要出兵朝鲜这事儿。就是这次聊天,让林彪卷入了不少争议里。
【三:非不为也 实不能也】从一开始参与建立东北边防部队,到后来紧跟战争形势,暗中准备打仗的事情,这都表明,林彪对于参加朝鲜战争是非常乐意的。让他从支持打仗转变为反对打仗的转折点,是美军在仁川的登陆行动。1950年9月15号,美军在仁川登陆了。到了那个月下旬,林彪找毛主席聊了一次,主要是深入探讨要不要给朝鲜派兵支援的事儿。
林彪觉得,要是美国军队插手进来,那新中国要对抗的就不再是韩国那些零散的士兵,而是装备了先进武器的美国精锐部队了。中国刚从战争的阴影里走出来,还没缓过劲儿来,跟那个国家比起来,军事力量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特别是咱们的天空防卫,那叫一个薄弱,打起仗来可吃亏了。“要是急着出兵,那可就会惹出大麻烦,结果会非常糟糕。”林彪实话实说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接下来的几天里,毛主席又找林彪聊了好几次,从那以后,选林彪当将领这件事就再也没人提起了。
林彪找了个时机,向中央提交了他的病情说明,请求到苏联去治疗。可能因为林彪的性格原因吧,他一向高傲自大,和别人相处不来,容易得罪人。偏偏他又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国治病,于是各种议论就冒了出来,有人说林彪自知打不过美国士兵,索性就不打了。这些话也就适合在吃饭喝茶时随便聊聊,仔细琢磨可就不站得住脚了。1950年10月2日晚上,毛主席在和苏联大使见面时,特地提到:“周恩来和林彪很快就要去苏联了,他们要和斯大林先生一起商量关于出兵的事情。”
这次出行,周总理主要是为了帮忙朝鲜那边,而林彪呢,他主要是想去瞧病,毛主席对此也没说什么不同意的话。关键的是,林彪在党、政府和军队里都担任着很重要的职位,按照规矩,如果他要去苏联治病,那得先得到苏联最高头头的同意,还得办上一大堆手续,所以这事肯定不是他突然想到的。就是说,林彪的出行计划早就定好了,也提前告诉了中央,毛主席心里是有数的。因此,说到领头这事儿,虽然林彪看起来非常合适,但毛主席也只是随便问问他的想法。
要是林彪想出国访问朝鲜,那咱们以后再说;要是他坚持要先治病,那也能理解,毕竟林彪的病确实挺严重的。怕光,怕水,还特别怕冷,长时间睡不着觉让精神变得很差,以前被卡在骨头里的子弹留下的伤也一直在折磨……这些问题一起来,真是痛苦极了。这些都是在为国家四处打仗时,慢慢积累下来的问题。毛主席和林彪共事多年,对他这位老战友挺了解的。林彪心里头特别想赢,用兵时特别小心,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接受失败的结局。
说他心里没底,因此从心底里不想打仗,这话也颇有几分道理。不过,从林彪之前积极准备各种战斗安排的情况来看,要是中央真的给了他那个任务,林彪也不太可能会突然变卦,不敢接受。这点,毛主席心里也是有数的。而且,那时候在党政军里面,大部分同志都不赞成出兵帮助朝鲜,只有很少数的人是支持的。反对的声音都差不多,有人认为现在应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的财力现在还不足以支撑战争。
很多人和林彪想法差不多,都觉得中美在武器装备上差距太大,怕跟美国对着干会惹火烧身。毛主席一直都很看重每个人的看法,他主张军事上大家平等讨论,让大家都能放开说,大胆想,因此,林彪的讲话并不算是“出奇制胜”或者“与众不同”。他和很多伙伴一样,都从实际出发权衡好坏,盼着新生的中国能够摆脱战争的困扰,好好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林彪这个人本身就挺有争议的,所以别人想拿他说事就更容易了。
学习历史能让人变聪明,我们后人看待历史时,得公平公正,不带情绪地分辨对错。功劳和过错不能混为一谈,是功劳就得认,是过错也得担。现在,中国已经变得国家富强,军队有力,人民生活安乐!相信我们的祖国肯定会越来越兴旺,一天比一天更强大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