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但看似简单的吃饭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来说却异常困难,甚至可能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难关。
高龄多病老人,“吃饭”成生存难关
胡奶奶今年83岁,身体不佳长期卧床,最近查出粟粒性肺结核后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结核一科进行抗结核治疗。奶奶平时体质较差,有高血压2级(高危)、腔隙性脑梗塞、干燥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房颤、室性自搏病史。住院后抽血检查提示有低钾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由于胡奶奶消化系统功能正常,因此医生考虑还是进行肠内营养,叮嘱奶奶一定要多吃、保证营养,但是奶奶一直不舒服,自主进食比较困难。
为了维持营养以支持后续治疗,医生考虑采取鼻饲的方式,将导管经鼻腔插入,把营养物质注射到负责营养物质吸收的十二指肠中。该操作不仅要在胃镜引导下进行,且时间较长、难度较大。清醒状态下放置营养管刺激较大且操作过程中患者容易紧张,出现血压高、心率快影响心脏氧供的情况,何况胡奶奶本身就体质弱,心肺储备功能差,清醒操作有导致进一步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塞的可能,预计无法耐受。因此,在麻醉下进行胃镜置管是目前的最优选择,但胡奶奶的身体是否可以承受呢?
为确保胡奶奶闯过营养难关,汤山院区结核一科联合心血管内科、麻醉科、汤山院区胃镜室会诊,共同讨论。心血管内科通过药物调整患者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同时调整电解质、内环境等,麻醉科充分评估无痛操作风险,汤山院区胃镜室作充分术前评估。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到手术室在静脉麻醉下为胡奶奶进行静脉麻醉胃镜下鼻营养管置入术。
量身定制麻醉方案,成功解决高龄老人“不食之需”
尽管方案已定,但留给麻醉科的安全空间非常小:麻醉不足会出现应激和焦虑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大幅增加,严重的甚至可诱发脑出血;而麻醉过深则常可导致明显的心血管功能与呼吸抑制,患者心率减慢、血压降低,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因此术中务必要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同时要保证各重要脏器血供及氧供。
麻醉科经过讨论,选用呼吸循环抑制轻、起效和消除快、安全指数高、副作用小的麻醉药物,同时提供完善的氧气供应,准备好呼吸机、除颤仪、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及各种开放气道所需器械,小心谨慎维持患者本来的平衡状态,充分做好术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的低氧血症、循环紊乱、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等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案。
充分准备后,胡奶奶在汤山院区手术室进行操作。麻醉医生先采用高流量鼻吸氧给胡奶奶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吸氧5分钟后进行麻醉诱导,待患者心率血压平稳后消化内科医生进行胃镜引导下鼻营养管置入,操作非常顺利,术中麻醉医生维持麻醉深度同时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多次予少量血管活性药物升压,鼻营养管放置结束约15分钟患者清醒,观察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平稳,20分钟后在麻醉医生护送下安返病房继续进一步治疗。术后,成功解决了胡奶奶的“不食之需”,目前,胡奶奶营养状况良好,继续抗结核治疗中。
专家介绍,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是诊治消化道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但像胡奶奶一样,对消化内镜操作紧张、恐惧的患者有很多,不仅担心检查过程中发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意外风险,更焦虑身体是否可以耐受得住消化内镜操作,从而使医生无法明确诊治相关疾病或进行相关治疗,错过疾病最佳治疗期。
如今,消化内镜诊疗越来越舒适,在镇静/麻醉下的消化内镜操作安全、无记忆,更易于实施,麻醉医生将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健康状况、正在使用的药物、术前焦虑状态、疼痛耐受程度、内镜操作类别等,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帮助患者重获健康。
通讯员 张诗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