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这片广袤田野上的“金色瑰宝”,不仅稳坐我国种植面积之首,更是众多农民心中的“财富之源”。市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玉米价格的神经。那么,今年玉米价格能否一飞冲天,触及1.2元/斤的巅峰呢?

自2025年春节过后,玉米价格便如脱缰野马,一路飙升。这背后,是供需格局的深刻变革在作祟。与去年10月相比,45%的涨幅不仅得益于节日消费旺季的短暂提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供应链所承受的多重压力。极端天气如同不速之客,在部分主产区肆意妄为,导致玉米减产;而饲料与深加工需求的双重驱动,再加上化肥、运输成本的节节攀升,共同推高了玉米的价格中枢。

如今,玉米价格已悄然逼近1.15元/斤的关键节点,距离1.2元/斤的目标仅一步之遥。然而,要跨越这道门槛,还需跨越三道难关:
首先,要看天气的“脸色”。若新季玉米播种期再遇干旱等灾害的侵袭,不仅会影响玉米的播种进度,还可能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发减产预期。这种预期一旦形成,市场看涨情绪将愈发浓厚,推动玉米价格继续攀升。

其次,要看政策调控的“风向标”。玉米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作物,其价格波动不仅关乎相关产品,更牵动着加工企业的命运。若临储拍卖能够保持平稳的节奏,市场将保留足够的想象空间,玉米价格看涨的预期也将随之增强。

最后,要看国际市场的“晴雨表”。玉米的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如同两只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国内玉米市场的走势。若国际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回落,国内玉米价格也可能随之走低;反之,若国际玉米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国内玉米价格也将受到波及,迎来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玉米价格长期以来都受到成本支撑与政策托底的双重庇护。从短期来看,玉米价格有望向1.2元/斤发起冲击。但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持续站稳,还需突破供需再平衡与政策调控的双重考验。这场价格博弈的最终走向,还需我们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