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见的困扰深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看着孩子形单影只,家长也万分揪心。
随着孩子的成长,朋友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会逐渐提高。作为父母 ,如何在孩子交朋友的问题上合理引导,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今天这篇文章,也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01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技能面对一个交不到朋友的孩子,其他成人甚至是父母本身可能会这样解读孩子的行为:
她脾气太倔了,还总是那么霸道;
他性格太内向,不爱说话;他太自私,不懂分享.......我们特别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将孩子交友时遇到的挫折,归因于他“古怪”的个性特点。
曾经看到一个5、6岁小男孩站在几个孩子正在玩卡片的孩子旁边,当时没有一个孩子理他。他有些局促不安,眼神里充满了想要融入、参与其中的渴望,一直踌躇着,不敢上前。最后只能跑到妈妈旁边求助道:“妈妈,我也想玩卡片。”妈妈一听,马上就明白了,她一边牵着孩子的手过去帮他牵线搭桥,一边责怪他:“你真是胆小”。事实上,这群正在玩耍的小孩过于投入自己的游戏,他们并不是故意地不理睬旁边这个迫切想要加入的小男孩。男孩也不是胆小,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开口,如何主动加入……
在孩子的世界,喜欢和谁玩、不喜欢和谁玩、谁是谁最好的朋友……这些父母眼中幼稚的事情,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孩子们的朋友圈,不总是天真烂漫,偶尔也藏着嫉妒、孤立、排挤和霸凌……所以家长平时多留意孩子交友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时。这种关注不是简单的指手画脚,粗暴干预,它非常考验家长处理问题耐心和智慧。比如说:▷在选择和谁成为朋友的问题上,是孩子的自由和权力,有时候你表现得越是反对,孩子反而越想和对方建立关系;▷看到孩子表现出退缩、拘谨,大人又容易强迫孩子主动交友,甚至指责他们不够勇敢,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恐惧;
▷处理社交矛盾时,如果大人过多地干涉,反而会把问题复杂化,孩子无从学会处理冲突的方法。如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首先家长自己的心态要放平,培养孩子成长中的每一项能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家长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除非孩子有暴力倾向、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干预,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人际交往的过程。有儿童心理学家发现,7岁以下的孩子们从开始争吵到和好,绝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情况下是无伤大雅的。
哪怕孩子拥有一段不健康的同伴关系,我们要循循善诱地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他看重的这段“友谊”藏着很多问题。首先,了解孩子为什么和他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看到孩子社交上的难处所在,“对症下药”,过程中,不要急着批判孩子的“坏朋友”,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不要小看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他觉察出问题,他会选择改变。03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这里有5个建议
1.了解你的孩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气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来到新的环境、见到陌生的人,他们难免都会有些许紧张,比起具体的技巧,建立充满爱意、持续性和高回应性的关系更为重要。
早期的依恋基础打好了,孩子后面在社交上也会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自身感情和需求。
针对年龄稍大的儿童来说,他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
有研究认为,孩子到了3、4岁,社交技巧和身份意识形成开始发生明显改变,他们开始进入人际交往的敏感期,渴望寻找朋友,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社交上屡屡碰壁或是感到焦虑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胆小、害羞;有的孩子主动退缩、喜欢独处;有的孩子霸道、易怒,导致被同伴的拒绝;还有的孩子不善社交,经常被同伴忽视……
家长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多和孩子聊聊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巧。
2.以身作则,多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身边有一些年轻父母,他们自己就不喜欢社交,在成年人的社交场合里,其表现也谈不上能够落落大方,孩子自然也少了很多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机会,目睹了爸爸妈妈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交友困难,父母要问问自己:
我平时与人沟通是否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是否经常主动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我有没有为孩子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方法、建议?如果你真的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那么需要你给他创造社交的机会,有意识地增加了社交活动,锻炼孩子表达的能力。学习跟同龄人交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相处,多摸索。
3.绘本和游戏是培养社交能力很好的载体在许多绘本中,尤其是社交类的绘本会预设诸多社交场景,在这些故事中,孩子很自然地领悟到一些方法。比如绘本《小霸王富兰克林》中,小乌龟富兰克林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弹球、跳房子和捉迷藏。但是富兰克林太霸道了,导致小动物都不愿意跟他玩。直到富兰克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道歉,才找回自己的小伙伴。绘本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孩子生活的写照。
在这个故事里,很多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也会因为同样的情况和同伴争吵,明白原来霸道是不受欢迎的,伤害朋友之后应该要真诚道歉。诸如此类的故事都是引导孩子正确社交的好帮手,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会更加愿意接受书中传达的社交规则和礼仪。有同样作用的还有游戏。家长可以和孩子玩玩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景:简单问好、冲突发生、道歉和好,过程中增加一些孩子在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和孩子一起讨论对策。在这种游戏里,孩子能学到如何和朋友正确相处,在学校里遇到同样的问题不至于手足无措。4.教孩子社交规则,至少不要让他成为最不欢迎的那个孩子
有一类小孩子在社交中常常不受欢迎,他们偶尔会表现出“野蛮”行为,比如抢夺、攻击性强、说脏话、以大欺小等等。孩子在交友时所表现出来的“粗暴”,我们必须在孩子出现的第一时间加以制止,守规则的孩子总是受同伴欢迎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保护孩子天性中纯真、善良的珍贵品质,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5.解决冲突的技能对儿童来说也很重要
很多孩子之所以难以维系友谊,是因为他们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
比如当遇到纠纷时,有的孩子会通过发脾气、争抢达到自己的目的,导致其他同伴认为他们过于强势、霸道;有的孩子相反,他们一味忍让,害怕冲突,最后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我们要引导孩子的,是如何尽力和朋友就问题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如何在冲突中学习表达立场。
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情境,与孩子一起讨论冲突处理的技巧,引导孩子自己不停地去思考办法:
你的朋友想要将你的玩具带回家玩几天,你却舍不得借他玩,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们同时喜欢这个玩具,我们可以轮流玩!”
“我愿意借给他!”
“这是我爸爸送我的礼物,我不想借给他。”
……
不管孩子的回答你认不认可,都不要用好坏去评价。
有时候孩子可能无法和朋友就问题解决方案达成共识,我们只需引导自己的孩子求同存异,尊重朋友的看法,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可以继续探讨让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才是可以协商和妥协的关键。
当孩子学会和自觉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如轮流、等待、谦让、分享、合作等,就会有效地解决冲突,减少和避免冲突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得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更加健康、和谐。
当孩子掌握并运用了处理争执问题的能力,就促进了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形成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并获得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