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深圳、青岛、厦门三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确三大沿海城市的战略定位。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海洋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为三城共同的发展标签,而各自独特的城市基因则在差异化定位中得以凸显。这份跨越十五年周期的国家规划,既为城市发展锚定方向,也释放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重要信号。

作为改革开放的"尖子生",深圳在本次规划中延续着先锋使命。国务院明确其"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四重定位。
其中"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表述尤其亮眼,截至2023年,深圳已培育超2.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全国第一。
面朝南海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海洋经济动能,早在2022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占GDP比重超9%。盐田港作为全球单体最大集装箱码头,去年完成吞吐量1400万标箱,支撑着"国际交通枢纽"的定位。规划特别强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空间拓展,深港协同创新走廊建设将成新看点。

青岛的批复文件则突出"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双重身份。这座拥有130年建制史的城市,现存德国总督府等327处文保单位,八大关建筑群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24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前五,海铁联运量连续八年领跑全国。作为现代海洋城市,青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占全国三分之一,正在建设全球首个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基地。规划特别提及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青岛将联动烟台、潍坊等城市,构建黄海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厦门在规划中被定位为"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延续着"小而美"的发展路径。这座岛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3.8%,空气质量连续六年排名全国前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箱,海沧隧道、翔安大桥等跨海工程破解交通瓶颈。
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厦门已设立12个国家级对台平台,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效应显现。规划特别强调"本岛提质降密",严格保护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探索"陆海统筹"的生态型城市更新模式。

三城定位既保持"现代海洋城市"的共性追求,又各自凸显特色基因:深圳强化科技创新引擎,青岛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厦门坚守生态宜居本底。这种差异化的国家战略布局,折射出中国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功能提质"的转变。当海洋强国战略遇上新型城镇化进程,三大门户城市正以不同姿态探索高质量发展,其空间规划实践将为全国城市转型提供多元样本。
以后不需要人,无人科技[呲牙笑]
[爱心][爱心][爱心]
为什么没有大连?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大,小城市又何仿
不要看国家定位,父母都想孩子成龙成风,能不能成全看孩子自己。
除了福州其他三个都是计划单列市!放过福州吧
大连加油。大连欢迎你!
大连近年人才外流严重跟整体营商政策环境有关,除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外和青岛,厦门,福卅在招商政策环境,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差距不小,所以排在后位
人均GDP福州高于厦门
国家发布的2035年22个定位城市中心才是真正意义上国家认可的特大城市 ,不是你GDP高就是大城市。
现在是城市优化阶段,而不是扩容阶段。各地市各地区首要问题首要任务是宜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