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碑文:
大理三塔碑文近700字,其中蕴含了8件大事和7位名人。
8件大事分别是(按照历史顺序):
◆唐朝贞观年间(627-649)首建崇圣寺。
◆唐朝开元癸丑年(713)在崇圣寺前建三塔。
◆明朝正德九年(1514),大理地震,三塔震裂。
◆明朝嘉靖九年(1530),大理名士李元阳(号中溪)捐资修补中塔。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李元阳捐资修复左右二塔。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黔国公沐昌祚培修中塔盘,题写“永镇山川”。
◆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理知府杨长桂捐资重修三塔。
7位名人分别是(按历史顺序):
这七位名人分别是:明朝李元阳、明朝沐昌祚、明朝张维栢、清朝杨长桂、民国严子珍、民国周子安、民国李文琴等。◆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白族。明朝大理人,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嘉靖五年(1526)进士。因受“大礼议”事件牵连而被贬官,嘉靖十八年(1539年)后弃官归乡,隐居大理40余年。
◆沐昌祚(1555-1624),祖籍濠州定远,字维禄,号世阶,沐英九世孙。承袭父亲沐朝弼黔国公爵位。任云南总兵,加挂征南将军军职。
万历十一年(1583),陇川叛贼、江西籍商人出身的岳凤窃取陇川宣抚司职权,叛乱并且投靠缅甸宣慰司,带兵侵扰缅甸宣慰司附近的土司领地,进逼永昌、腾越、大理等地。沐昌祚军职云南总兵,加挂征南将军,坐镇大理,配合朝廷派出的裨将邓子龙、刘綎等率兵平定叛乱。应大理官民邀请,沐昌祚照壁题字即在此时。永镇山川,体现了沐昌祚让云南安定的雄心壮志,也回应了大理官民“镇水”的关切。
◆张维栢与沐昌祚同时代,时任云南都指挥使司大理卫指挥同知(大理卫副长官),专管操捕,沐昌祚题写“永镇山川”后,由他督造,选用青白色大理石刻字,镶嵌安置在中塔照壁。
◆杨长桂,生卒年不详,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大理府知府,后任云南按察使。
◆严子珍(1870-1941),清末民国大理喜洲人,号镇圭,民国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喜洲严家大院主人。民国十四年(1925)2月,严子珍出资请清朝曾任道尹的同乡周子安重新临摹“永镇山”三字,请石匠镌刻,合并完好的“川”字,合成“重镇山川”。今天游客见到的,就是严子珍重修的“永镇山川”四个金色大字。
大理三塔建造方法:◆“堆土法”:三塔建造过程采用堆一层土,建造一层塔,再堆一层土,再建一层塔,如此反复直到塔顶的“堆土建塔”,然后便是“挖土现塔”。◆“脚手架法”:在宋朝时期,由大理画师张胜温所创作的《张胜温画卷》中,绘有工匠们建造千寻塔时,搭设脚手架及塔砖搬运过程。
民间流传的“堆土法”建造三塔,还有“马驮砖石到塔尖”的传闻。在三塔周边也留下比如五里桥、七里桥、搭桥村等地名。说明当时建塔时候,需要一边堆土一边搭设运输通道,六七十米高的堆土,通道就得延绵十几里,也就有了如上的地名。
大胆猜测一下,或许还有第三种建塔方式:混合建塔。民间普通大众不知道建设塔身的具体详情,只知道有那么多关于建塔的故事和相关地名,故而认为就是“堆土法”建造的千寻塔。
考古揭露出更多细节也有可能是,有堆土作为运输通道,以便于运输建设物资和施工人员,建设塔身时候搭设脚手架作为施工平台,以确保安全施工和施工便利。
你知道千寻塔塔前朝东照壁上的“永镇山川”是谁书写的吗?据说,它是沐英九世孙沐昌祚题写。
喜欢本文内容,就点个赞吧!我是旅游达人、民宿主理人、内容品鉴官。跟着旅游达人@无违旅行,游玩城市与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