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摄影赛事,其中的获奖作品也并不是全都十分优秀。
甚至一些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照片都有机会入选。
很多赛事的背后还是有一定的“套路”的,即用照片的某些特征去“迎合”评委与赛事调性。
今天来与大家分享一些摄影赛事中常见的几种“套路”。
1. 手机摄影赛事
目前知名的手机摄影赛事基本都是由各手机厂商举办,其既是一个赛事行为,也是一个广告行为。
也就是说,能更好地展示出自身手机拍摄性能的照片,得到赛事认可的可能性就更高,如优秀的画质、浓郁的色彩等。
所以有些照片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深度,但是却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拍摄设备的性能与技术,因而能得到更多展示机会。
另外,长期以来,很多手机摄影赛事的目标就是用手机去对标相机,如果手机拍摄的照片看起来“像”相机拍摄的效果,也更有可能受到青睐。
如更高的像素、更精密的细节纹理、更强的虚化效果等等。
2. 相机品牌
手机摄影赛事有“品牌效应”,相机摄影赛事也不能免俗。
很多由品牌方赞助或举办的专业赛事,虽说不限制拍摄设备的品牌,但自身品牌拍摄的作品往往有更高的可能性获奖。
举一个例子,两张质量水平相仿的照片由两台不同品牌的机器拍摄,自己品牌拍摄的照片自然更有机会胜出。
3. 参赛者成本
参赛者成本有些时候也是一种“隐性考量因素”,即如果照片能展示出参赛者在时间、经济、思考等方面花费的成本,被“加分”的可能性就更高。
事实上,在专业赛事领域,确实有一些常年“备赛”的摄影师们,当然,他们付出的成本也是多数人想象不到的。
而如果能经常在其他摄影大赛上“露露脸”,那么其获奖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4. 赛事特点
不同的赛事有不同的特点,如对照片的要求、对后期的宽容度、赛事组别等等。
在充分了解以上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才有更高的获奖可能。
另外,一些赛事会有独属于自己的特点,如尼康的赛事有很强的纪实性特点,相对来说也更“亲民”一些;索尼赛事比较追求科技性与年轻化;哈苏赛事则很看重专业性,也隐隐约约带有一些北欧审美特点。
至于不固定的野生赛事,就更像是“草台班子”,评判标准难以捉摸,或者说几乎没有什么标准。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