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扫墓、踏青、食薄饼、蒸朴耔粿等是潮汕传统的清明节俗。潮汕清明节俗充分体现了潮汕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性、创造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潮汕浓重的祖先崇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必须深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更新“重雅抑俗”的传统观念,抓住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被国家作为法定节日的契机,创新并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和利用潮汕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潮汕,推动潮汕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潮汕人;清明节俗;文化透视;文化思考
——————————————————————————————————
今年是我国对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实行法定放假的第一年。三大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放假只是一种形式,要使传统节日得以充分展示民族风采,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呵护,还需要我们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及其丰富文化内涵的发掘。本文试就潮汕清明节俗的文化内涵进行初步的透视,并就如何正确善待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方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丰富多彩的潮汕清明节俗
清明与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合为潮汕人的“时年八节”。民间节日都有丰富多彩的习俗。潮汕人在沿袭中原汉民族清明节俗的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又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清明节俗。
㈠扫墓
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潮汕民间把扫墓称为“挂纸”,有“挂冬纸”和“挂春纸”之分。冬至进行的扫墓是“挂冬纸”,清明的就是“挂春纸”。
潮汕人扫墓时,往往是族人相聚于祖坟,海外华侨、在外工作的,也都回乡与族人一起上山扫墓。潮汕人扫墓活动一般有几个内容:①为坟墓除杂草;②为坟墓培土;③“挂纸”;④供祭祖灵,烧香许愿,寄托哀思。
㈡踏青
古称探春、寻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逢春,长出嫩芽,满目葱翠,一派生机,人们便借上山扫墓之机,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清乾隆《南澳志》称:“(三月三日)士大夫携酒遨游山水之间,谓之‘踏青’,犹兰亭修楮事也。”清嘉庆《澄海县志》云:“(三月)三日郊游,谓之‘踏青’。”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与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㈢食薄饼
潮汕地区,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而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为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可见,潮汕在明代就有食糖葱薄饼的习俗。
㈣蒸朴耔粿
朴耔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耔树的嫩叶,与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耔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就成此俗。
解放前,潮汕人过清明节时,孩童还有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斗蟋蟀、戴柳等活动和比赛,今已少见。
二、潮汕清明节俗的文化透视
㈠彰显着潮汕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和创造性
1、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最为基本特征。潮汕清明节俗所彰显的潮汕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它完美地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扫墓、踏青等传统的清明节俗。
清明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中国人创造了包括清明在内的二十四节令。后来,人们将清明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士甘焚死不公侯”介子推的寒食节合为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起源春秋战国时代,有二千多年历史。“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岁时百问》对“清明”的解释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汉民族传统的清明节俗主要有扫墓、踏青以及戴柳、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斗蟋蟀等,各地居民又创立了各自的一些节俗。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全国各地都拥有的清明节俗。扫墓选于清明节,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或塌陷,需要整修;其二,清明前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去之郊野,扫墓踏青。正如柳永《清明》一词中所说:“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其三,据载,春秋晋国的介子推被焚于清明前一日(寒食节),清明扫墓亦寄托人们对他的怀念。
扫墓习俗由来已久,在秦以前就有了,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相传至今,终成风俗习惯。
潮汕是中国的潮汕。潮汕先民的主干是中原汉民族移民。因避战乱而南下的中原移民,离乡别井,唯一的最容易能随身带走的恐怕就是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宗的怀念。[1]而扫墓则是对祖宗崇拜的最好方式之一。因而,潮汕人的扫墓节俗是完完全全地传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清明节俗的。
踏青是传统清明节的另一重要习俗,今已略有所式微。踏青郊游原为古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活动项目,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移接在清明日。《岁华记丽谱》就提及:“郡人踏青游赏,散在西郊。”魏晋时,每到“上巳节”,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喜乐,带着春食、春酒,或席地野餐,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此是杜甫笔下长安城郊曲江风景区游人踏青的盛景。至宋代,踏青之风更盛。由此观之,潮汕踏青节俗也是从古代中原汉民族传下来的,彰显着潮汕民俗文化的传承性。
2、创造性
文化是人创造的,创造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潮汕人在承继中原汉民族清明扫墓、踏青节俗的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清明节俗,食薄饼、蒸朴耔粿就是其充分例证。
㈡体现着潮汕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变异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民俗文化源于生活,根于市井百姓,行于社会,必随社会变迁而变化,所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潮汕清明节俗也与其他潮汕民俗,与其他地区的清明节俗一样,发生着不小的流变。
1、部分清明节俗的逝去
主要表现在:①戴柳习俗的不再。旧时过清明节时,妇女和孩童都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但今已不见此俗了;②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斗蟋蟀等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③在汕头等市区,由于政府的立法倡导,传统的上山扫墓时焚烧香烛、纸钱等习俗受到禁制。
2、一些清明节俗的重构
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潮汕人传统的清明节俗被渗透了现代文化元素。如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扫墓时,一些人焚烧的纸钱中,增加了港币、美钞、英镑等,甚至有的人还给祖先献上奔驰、电脑等现代科技物品……。
3、创造了一些新的清明节俗
即旧时没有而今新增设的。如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观念与时俱进,不少人(主要是城市人)以鲜花祭祖,成为文明之风尚,更有不少年轻人,用网络寄托哀思。[ 3]
㈢潮汕清明节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浓重的信仰文化——祖先崇拜
在潮汕,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上山扫墓,以祭拜祖先。扫墓总免不了要带上鱼、肉、粿品、酒、烟、茶等大量的祭品,以供奉祖先。祭品固然会因家境贫富而在数量、质量上有差别,但不论家境如何,尽最大能耐张罗则是不争的事实。家境好的丰盛些,家境差的则宁可平时省吃俭用,也不让祖先缺鱼少肉。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以大量祭品供奉祖先,其文化背景在于:
①反映了潮汕人农耕文化的生活方式。饮食在传统节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农(渔)业社会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具有“铜钱出苦坑”的艰苦创业本色的潮汕人,自强不息,勤奋劳动,但生产效率却十分低下,生活较为困苦,因而大多养成“俭俭五月节,富富二九夜”的家风——平时十分节俭,但逢年过节就要大脚大手开使。
②反映了潮汕人摆阔气,互相攀比的文化心态。爱面子是潮汕民性之一,潮谚有“无脸当死父”之称。清明扫墓无疑是显示家境宽裕的一种难得的机会,更是摆阔气,展家风的大好时机,因而各家各户都使尽浑身解数,采集大量祭品。
潮汕人扫墓,少不了要在祖先墓前跪拜这一仪式——双膝着地,双手合并,磕头祈祷许愿。在过去,跪拜祖先往往被当成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即便当今社会,仍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行为方式。笔者不以为然。因为:
第一,民间信仰固然没有宗教信仰那样具有的诸多的繁文缛节,但总归有一些仪式的。跪拜就是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仪式。
第二,人们下跪,是表示对先人的敬意,这难道有错吗?可以简单地定性为“迷信”而予以批臭批透吗?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为先人扫墓,在先人的墓前,不下跪,不祭拜,这还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人们跪拜时,祈求祖灵保佑他们合家平安,健康长寿,升官发财,添丁多福。这难得有错吗?这是迷信吗?这种“迷信”不是非常可爱,非常需要吗?跪拜祖先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满足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表达了人们的良好祝愿。如果老百姓连这一点良好祝愿都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党提倡的以人为本如何得以体现呢?如何去落实呢?
潮汕清明扫墓节俗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就是给祖先坟墓挂纸,通常所挂的纸是白色的。白色有双重意义:一是表示清白;二是表示不吉利、悲哀。白色与黑色一样,大多用于“白事”。扫墓时,给祖坟挂纸,是属于第二种意义。祖坟挂上一条条白纸,显得庄严肃穆,寄托着人们对先人的无尽怀念和哀思。
燃放鞭炮则是澄海、潮安等地清明扫墓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在山坡、在野地,阵阵鞭炮声,响彻山野。清明扫墓燃放鞭炮的习俗,也是有一定的文化含义的。即人们借此驱鬼劈邪,保平安,求祥和。这与婚礼、生日、庆典活动燃放鞭炮的喜庆意义有所不同。
清明扫墓,如果要说有些封建迷信的话,那就是烧香、烧纸钱等方面。发展到当今社会,有的人,特别是那些发了大财的人,不仅要烧香、烧纸钱,还烧“小姐”、二奶;烧港币、美钞、英镑等等。这无疑是封建迷信余毒,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病的突出表现,反映了一些干部群众不良心态,显得非常的粗俗,与现代文明社会是隔隔不入的,必须摒弃的。
潮汕人清明扫墓的种种仪式,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祖先崇拜进行的。祖先崇拜,也即祖灵崇拜,祖宗崇拜,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先执以宗教的信仰和膜拜。其核心观念是深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其后代的生活产生影响。[4]“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有关”,[5]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潮汕人更是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文化情结。因为离乡别井、南下潮地的中原移民,极需团结凝聚,而祖先崇就是最具魅力的精神纽带。祖先崇拜有效地使活着的人与逝去的祖先亲密地连结在一起。清明扫墓中的祖先崇拜,有几方面值得肯定。
①具有明显的文化意义
其一,纪念先人创业之艰苦。通过一年一次的清明扫墓活动,活着的人“怀报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祖”,寄托对先人的无限哀思和深切缅怀。
其二,表达良好愿望的重要途径。如上所述,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祈求祖灵保佑他们合家平安,健康长寿,升官发财,添丁多福,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和良好祝愿得以表达。
其三,为人们战胜大自然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由于有了祖先的保佑,人们就像买了保险,吃了定心丸,在同大风大浪搏斗中,在与各种病魔的斗争中,就信心十足,力量倍增;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就能够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甚至能起死回生……正是基于祖先崇拜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因而旧时的潮汕人扫墓祭祖,现代的潮汕人也扫墓祭祖;迷信、愚昧的潮汕人扫墓祭祖,文明的潮汕人也扫墓祭祖。更甚的,官职越大,钱赚的越多,祭拜就越厉害。
其四,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这不能不归功于神灵崇拜的魅力和影响力——它无时不有,无时不存,敢违者,必遭惩罚,你不信,就来试一试。可能是短子绝孙,或重病夭寿,或家财散尽,你敢吗?
②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教育下一代的一种有效途径
扫墓时下跪、烧香、烧纸钱、献祭品等仪式,只是崇拜文化的形式而已,其深刻文化内涵在于“拜死人是做给活人看的”。事实上,许多家长都注重抓住清明扫墓契机,有目的地发掘祖先崇拜当中包含的“怀抱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祖”等文化资源,对下一代进行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教育,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得以代代相传。
③反映了潮汕人功利主义文化心理
文化在于选择,选择在于功利。人类创造种种文化都有其是良好心理动机的。祖先崇拜集中体现了潮汕人功利主义的文化心理——追求务实,讲究实用,不尚空谈。在大多数潮汕人的心目中,人们之所以以丰盛的祭品供奉祖先亡灵,让祖先尽情享用,是因为祖先神灵能保佑他们合家平安,升官发财,添丁多福。于是,活人与祖灵之间达成一种十分自然的契约关系——你拜我,我保佑你;你保佑我,我就祭拜你。你如果不保佑我,我就不祭拜你。这一点在潮安归湖清明不扫墓祭祖节俗得到充分的验证。[6]
2、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前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凝聚着浓厚的文化精神。潮汕地处亚热带,地气热、空气湿度大,积热、积湿是普遍现象。因而潮汕人在“时年八节”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食薄饼、朴籽粿就是其突出表现。
㈣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功能
1、能够满足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情感需要,同时密切了人际关系
清明时节,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谚语说“清明无客不思家”。父母亲虽已年迈,也不忘在这个时候回故里去祖坟问候先人起居如何,修坟茔、添衣食。通过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人们对亡人的孝敬和思念的情感有了适当的表达方式,获得了精神慰藉与平衡。与他人一起扫墓,祭祀共同的亡人,也联络了同他人的感情。在农村,清明祭祀祖先是团聚祖族人重要方式。对祖坟的共同尊崇以及上坟缅怀先人传承下来的家庭观念,成了亲族和睦的纽带。
2、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
清明扫墓,除各家各户祭拜各自的祖先外,还有缅怀民族先祖,怀念潮汕先贤、先烈,纪念已故的国家领袖等等,这些活动无疑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
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祖先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潮人以及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共同的清明节俗,使大陆人民的心与包括海外潮人在内的广大华侨的心连结在一起。
3、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一年一次的清明节,牵动着台湾同胞的心,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大陆祭奠祖先,并与亲人团聚,这就大大加深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增强了双方的感情,加强了彼此间的了解,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有利于向年轻一代传递责任感
在清明节中,青少年通过缅怀先人,特别是对先人艰苦创业的追寻和认知,从而产生对先祖的崇敬,往往激起他们的责任感——必须继往开来,光大祖业,实现人生理想。
5、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有利于培育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意识
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人们怀着欣喜之情,迎接一个新生长季节的到来,迎接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踏青、荡秋千等娱乐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男女老少更是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让身心得到愉悦,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引发的若干思考
㈠必须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深入研究、发掘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
国务院确定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不是用以抵御日益严重的洋节的入侵,而是要使人们在喜欢洋节的同时,更喜欢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就需要我们民俗工作者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深入研究、发掘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做大做强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金量,使三大传统节日不仅仅停留在放假的形式上,使广大青少年热爱民族的传统节日,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尽情享受民族的传统节日。
㈡采取积极措施,创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传统节日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民俗文化是“一支古今变奏曲”,[7]是“一泓常流不息的活水”。[8]以传统节日为主要内容民俗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一方面与时俱进,不自觉地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而发展不断变化,不断新构。但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我们必须有计划地保留民俗文化的原貌的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节日文化加以改造、创新,使之不断发展。1984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不可或缺的一个新习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人们常常抱怨说,“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今年的中秋节除了月饼,就没什么了”,“清明节还不是上山扫墓”……这说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遗失,既需要我们去发掘,去重新认识,更需要我们去创新,去丰富,为之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以清明节为例,我们就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设立烈士纪念日
设立烈士纪念日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清明节清明节,由各市各级政府领导带头祭奠、缅怀为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烈士。在汕头,可以组织群众、学生到 石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各区县也可以举办此类活动,如南澳可祭奠为解放南澳而牺牲的烈士。
汕头(或南澳,或澄海)设立烈士纪念日,可利用汕头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建议设立的汕头市烈士纪念日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天传统上是寒食节、传说中纪念忠臣义士介子推的日子。这样的置代既有对传统的的继承,也有推陈出新的意义,也不会与潮汕人习惯的上山扫墓时间发生冲突。
2、清明节期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三、四月是植树造林的最佳时节。清明节期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与清明节原有的踏青郊游习俗相结合,也可以强化清明节的环保主题。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各家庭、各家族可利用扫墓和食朴耔粿的机会,通过讲述先人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故事,向年轻一代进行传统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亲情教育和生命教育,使他们惜春正命,珍惜青春年华,承担起对祖先、对自己、对家庭和家族、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
4、开展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文体活动
各家庭、各家族可利用踏青之机,组织家人开展爬山、拔河、玩游戏、踢毽子、猜灯谜、写生、摄影、写作文、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加深情谊,增长知识。
㈢利用传统节日打造教育载体
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需要接班人。针对近些年来部分青少年热衷过“洋节”而冷漠传统节日这一情况,我们要借助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的机会,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打造针对青少年的教育载体。
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潮汕文化进校园”这一有效方式,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主题明确的作文,或者在节日来临之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座谈会、主题班会、诗歌朗诵、故事会以及潮汕传统节庆文化讲座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抒发感情,把学生思想引导到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和心理共识上来。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将国情教育、市情教育、乡情教育向课外的进一步延伸,从而加深青少年学生对潮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㈣利用传统节日打造旅游文化,促进旅游业和商业的繁荣
每逢佳节倍思“金”。在当代商品经济大潮中,不少商家都十分珍惜每一个机会,积极创造商机,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旅游部门、经济部门大可借助三大传统节日放假的良机,大做文章,特别是促进短途旅游、自驾车旅游等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带动整个假日经济发展。
㈤利用传统节日,密切民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化国人的环保意识
清明春游是人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活动,作为节日习俗来加以倡导,可以使国人更加喜爱接近大自然,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并进而加强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从时间上来说,清明节期间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状况更适合春游,特别是踏青。选择清明节作为春游的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根据长期的经验自然做出的,显然更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在清明节假期增设植树节,使其环保主题更加明确、其环保行为更加积极了。
总之,潮汕清明节俗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我们必须深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更新“重雅抑俗”的传统观念,抓住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被国家作为法定节日的契机,着力开发和利用潮汕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潮汕,推动潮汕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友义.台湾民间信仰崇拜的潮汕移民特征.寻根[J].2007,(4):17—20.
[2]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元刊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王协.清明节网上祭祀渐兴[N].汕头经济特区晚,2008—4—6(1).
[4]陈卓坤、王伟深.潮汕时节与崇拜[M].香港:公元出版社,2005,155. 163.
[5]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276.
[6]金利明.潮安尧里村清明不祭祖[N].汕头经济特区晚,2008—4—3(4).
[7][8]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9.22.
作者: 陈友义
来源: 潮州文化研究·2008(2)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由本公众号汇总收集整理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属于原作者,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我们只是资源搬运工,部分文章如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
有些民族习惯真的是应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