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4日,韩国宪法法院全票通过弹劾案,总统尹锡悦被正式罢免,成为继朴槿惠之后第二位被赶下台的韩国领导人。
这场持续百天的政治闹剧,不仅撕裂了韩国社会,更牵动着中美博弈的敏感神经——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能否乘势上位?中韩关系会迎来转机吗?而美国对韩国加征的25%“对等关税”又会让局势走向何方?
尹锡悦“自毁式执政”:从戒严令到全民审判尹锡悦的倒台,源于一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骚操作,2024年12月3日,他突发奇想宣布全国戒严,声称要“铲除亲朝势力”,结果6小时后就被国会紧急叫停。
这场闹剧直接点燃民众怒火——数据显示,60%的韩国民众支持弹劾尹锡悦,连保守派选民都痛斥他“滥用权力堪比独裁者”。
更讽刺的是,尹锡悦曾以检察官身份将朴槿惠送进监狱,如今自己却因“内乱罪”面临无期徒刑审判。
韩国检方已掌握多项铁证:他指挥军警封锁国会、非法逮捕议员,甚至试图用戒严令掩盖妻子金建希的贪腐丑闻。
网友调侃:“青瓦台魔咒没躲过,倒是把韩国民主的脸都丢光了!”
李在明的机会与风险:从绝食抗议到司法危机随着尹锡悦下台,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成为最热门的总统候选人,这位曾绝食24天抗议日本核污水排海的“硬汉”,凭借对华务实态度圈粉无数。
他公开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并主张加速中韩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民调显示,其支持率领先执政党候选人15个百分点。
但李在明并非高枕无忧,他身背违反《公职选举法》的指控,尽管二审被判无罪,但检方已提出上诉,若终审罪名成立,他可能被禁止参选公职。
更棘手的是,韩国社会分裂加剧——进步派与保守派的支持率差距仅3%,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改写选情。
中美博弈新变量:从芯片战到“对等关税”尹锡悦执政期间,韩国在中美间“走钢丝”的策略彻底失败,他配合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导致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骤降40%,现代汽车在华市场份额从6.2%腰斩至3.1%。
而美国给的“回报”却是一记背刺——4月3日,特朗普宣布对韩国征收25%的“对等关税”,比欧盟和日本还高5个百分点,直接威胁韩国每年1278亿美元的对美出口。
反观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韩贸易额逆势增长8.7%,新能源车、锂电池等“新三样”对韩出口激增62%。
若李在明上台,中韩半导体产业链合作有望重启,宁德时代与SK Innovation的电池合资项目也可能加速落地。
韩国经济的生死抉择:关税战下的“去美国化”实验尹锡悦的“亲美媚日”路线,让韩国付出了惨痛代价,美国加征关税后,现代汽车每辆出口成本暴增1200美元,三星电子被迫将部分芯片产能从德州回迁韩国。
而李在明团队已放出风声:新政府将推动“产业链多元化”,把对美依赖度从28%降至20%以下,同时扩大与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
这场经济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韩国未来,2024年韩国GDP增速仅1.2%,创十年新低,青年失业率却飙升至22%。
若李在明能借中国市场重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或许能复制文在寅时期的“对华红利”——2018年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韩国对华贸易顺差一度突破1000亿美元。
东亚棋局迎来关键变量尹锡悦的垮台,既是韩国民主的胜利,也是民粹政治的警示,而李在明的崛起,则为中韩关系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
不过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这颗“印太战略棋子”——特朗普已放话要“重新谈判美韩自贸协定”,并施压韩国加入“芯片四方联盟”。
这场政治地震的余波远未结束,60天后的大选,不仅是进步派与保守派的终极对决,更是中美在东亚影响力的直接较量。
正如韩国《中央日报》所言:“选票背后,是选择做美国的附庸,还是做自己的主人。” 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